史玉柱:一个不能创造出工资三倍以上价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作为一名“最著名的失败者”,史玉柱从白手起家到成为内地富豪第8位,然后起高楼、楼倒了,却又能够绝地反击成功,东山再起,人生大起大落,可谓传奇。

我认为,看一万遍当下创业明星的语录鸡汤,也不如好好学习、思考一下史玉柱失败的经验。

史玉柱:一个不能创造出工资三倍以上价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_第1张图片

要知道,人在成功闪耀时的话,总有矫饰之处,而唯有在谷底无人注意时的残酷体验才是真实有用的。

“你失败时的那些教训,它是刻骨铭心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最低谷的时候,反思相对要深刻很多,成功的时候总结的经验往往是扭曲的。”

由2.5亿负债,到迅速积累出几百亿身家,史玉柱自然有他独特地心法和能力。

失败,才是人生的常态。

社会上,多数人处在一种平凡或谷底的生活状态,没有背景和资源,草根要想出头,难如登天。

路也不是没有,一是创业;二是打工。

前者难上加难,而且也要有打工的经验才更知道怎么去创业,所以,打工才是人生事业的起步。

但打工也分三六九等,干得好的如雷军,打工打成老板,创业能直奔首富。干得不好的,那就只能在职场底层挣扎,或许一辈子都难以出头。

至于原因,雷军说是要靠“忠诚和勤奋”,这就太官方语言了,实际上,同样混职场,同工不同命的根本关键不是老板刻薄偏心、管理混乱无情、同事勾心斗角,而是你自己的价值有没有提升。

工作不是表演,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有的人打工很会算计,反正就是8小时工作,随便应付下老板就是了,就算多干活也不会多发工资。

一天才给我100块的报酬,我凭什么干到200块钱的活?

那不是傻吗!

再说只要装装样子给老板看,拍拍马屁,多捧他几句好话,说不定就能加薪上位了呢。

这才是聪明人要走的捷径,那些好好干活的傻瓜们是不会明白的。

可事实证明,恰恰是这些不计报酬、一根筋的傻瓜们取得了成功,而那些想走捷径的聪明人反而是一个个地原地踏步。

要知道,“傻瓜们”就算打工,也是在为自己而努力的,他们知道,多干活锻炼的是自己地能力,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只有能够提供更高价值的人才有更好的机会。

就算是这个企业拉帮结派,上位无门,但只要自己不断地增值,那总有更好的位置在等着他。

史玉柱就坦言,我只认功劳,不认苦劳。

“苦劳分两种:第一种,员工确实埋头苦干,嘴巴不会说,但没有完成任务;第二种,员工没有实际工作能力,任务完成不了,全靠嘴皮子功夫,强调过程如何辛苦,付出如何巨大,以此来逃避惩罚。”

尽管有时候难以辨别,但数据和事实不会说谎。管理者只要自己不糊涂,谁对企业创造了价值,谁拿了薪水没出活,心里都是有数的。

不然,留下一堆有苦劳、会表演的员工,而没有利润贡献,那么公司就会持续流血,最终失血而亡。

当年,巨人号称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人力物力浪费之风大行其道,最后导致公司的运营成本成倍增加。而那时候的史玉柱还年轻,喜欢手下听话,能给他戴高帽。

“后来进入低谷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捧杀”。过度的吹捧让本来就已经自信过头的我更加膨胀,那个时候本身就觉得自己厉害,别人在一“捧”就更云里雾里了。所以,拍马屁,百害无一利。

我现在对于爱拍马屁的人深恶痛绝,因为几点:一个有本事、心理健康的人,都不会去拍领导马屁;心术不正、想不劳而获的人,往往喜欢拍马屁。”

不到落难的时候,史玉柱怎么能有这么清醒的认知。

“当年我搞巨人大厦濒临破产,公司有难,第一批先走的人就是那些经常拍马屁的人。所以我东山再起、做脑白金时候,公司文化上有一个规定,禁止上级在场的情况下,两人及两人以上的场合,公开说上级好话,否则发表该言论者一次罚款500元。其实,员工的忠诚度不在嘴上,而在行动上,当面说好话最多的人也是背后说坏话最多的人。”

真正的聪明人,不会在一个地方摔倒两次。

对创业来说,钱永远是不够花的,特别是在资源薄弱的私营企业,只要老板不是特别笨蛋,就绝不会放任不能贡献利润的员工,因为那样就相当于他是在掏自己腰包补贴。

可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一个不能创造出工资三倍以上价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

上面说过,职场的根本在于价值,在一个市场经济环境中,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你不为别人创造价值,就不可能获得收入。

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

所以,你看同事的工资高,那是因为他创造了更多的效益。

创业之路总是充满了风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你如果不能够成为行业的头部企业,那么你就赚不到更多的利润,也就没有了持续增长的动力,连生存都无法保证,又谈何发展。

而对企业里的员工来说,你的增长速度如果落后于企业的增长速度,那么相对于企业,你就是在不断贬值的,你的薪水不但不会增长,反而有下滑的危险。

价格和价值对应,是基本的商业逻辑。

但对应不是对等,原因很简单,企业需要再投入增长,如果所有员工的薪水和他贡献的利润是对等的,那么企业也是必须承担成本、损耗等支出的,入不敷出,又何来持续的增长?

是以,员工必须保证自己有三倍工资以上的价值贡献,只有保证企业快速增长了,自己才会水涨船高,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两者是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的共赢关系,要不然,你要想工资不断提升,断无可能。除非是割占别人的份额,或是老板分出自己那份,就算如此,没有企业整体的进步,你工资增长的天花板也是清晰可见、非常有限的。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保证自己成长的速度强于员工的成长速度,那么,根据人高水低的自然规律,人才就会必然的流向更能体现其价值的地方。

明白这个根本逻辑,那么企业管理,职场攻略,其大势就如掌上观纹,清晰可见。

企业经营质量地提升是永无止境的,而这又是老板的格局决定了企业的格局。

按照市场规律,合作可以创造价值,两个人的力量总比一个人单打独斗要强得多。

阿里前CEO卫哲,当初在普华永道打工,被破格晋升两次,29岁时救成为最年轻的合伙人;32岁,从代理总裁到正职,他成为世界五百强百安居最年轻总裁;36岁,被马云邀请担任阿里首席CEO,带领阿里巴巴上市。

同样是打工,别人都是躲着活走,能少干就少干,卫哲却是主动找活干,经常“自虐式”地找老板要求多承担责任,结果是在百安居总裁出现空缺的时候,整个百安居有12个部门,卫哲一人就分管了9个,除了卫哲没有别的选择。

从1999年到2002年,百安居三年只开了5家店,营业额只有3亿,而卫哲上任后,短短四年开了46家,员工也从几百人增加到13000人。2005年主持主持收购了全球主要竞争对手欧倍德在中国的业务,将百安居的营业额从一年前的23亿提升至50亿。

这样的成绩,让马云也为之赞赏。于是他展开了挖人攻势:

马云问卫哲,“你的生意扩大一倍需要投入多少?花多长时间?雇多少人?”

卫哲说,“4000万美元,1万名员工,用时三年。”

“我只要五台服务器,不需要增添人手,三个月搞定!”

老方认为,马云这句话,可以和乔布斯说服百事可乐 CEO 约翰·斯卡利加盟苹果的那句话媲美:“你是愿意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2006年11月,卫哲正式加盟阿里巴巴,出任公司总裁兼CEO。在卫哲担任CEO期间,阿里的营业收入从2006年的13.6亿增长到2010年的55亿,利润则从2.2亿增长到14.7亿,分别增长了3倍和6.5倍。

所以,老板才是最大的成本,是你决定了团队的战斗力大小。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玉柱:一个不能创造出工资三倍以上价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