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8-019完美女生2019-08-02

最近我一直纠结是否读研,这一节给了我一个思路。

做一件事情无论有怎样的好处,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中心点,就是“我是否愿意”。如果自己不情不愿,那就不必去做了,哪怕做这件事是有好处的。如果自己是愿意的,说明自己能获得情感满足。

只要是心甘情愿做的事情,就不用计较付出与回报的关系了。一切皆因果,结果自然而然会来到的,自己也干预不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读研对我来说是不情不愿的,我总会对这件事情感到厌烦,因为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心甘情愿去做这件事的。没错,读研是有好处,可以加工资,但是我嫌弃这个专业,感觉自己只是为了拿个证,并不是真心喜欢这个专业,也并不是特别想要这份体验和经历。只是我没有真切地去感受自己的感受罢了。

做自己不情愿的事情,是要付出很多心力的,有可能会消耗掉我在其他地方的机会成本。

“人们总是会高估自己的付出”,我想到的是,人们会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也当成是一种付出,一种成本,所以情绪价值很昂贵。把情绪也当成一种付出和成本之后,内心就会有对回报的期望,当没有获得回报或回报不如期望的时候,内心就容易心理不平衡,进一步产生负面的情绪,形成负面的沟通,对关系会有不好的影响。

所以要有正确的预期,意识到什么是现实成本,什么是心理成本,不能混为一谈。

关于观望场景,这里是我跟另一半价值观存在分歧的地方,甚至有可能产生不愉快。在观望场景下,对于别人的事情,我更偏向于观望,不参与或保证自己利益不受损或有利益的前提下,有条件有限度的参与。但是我的另一半让我感觉他吧自己当成了拯救者,他喜欢全力参与,全然不顾会给自己、甚至说身边的我惹来麻烦。比如说今年五一我们参团去湖南湘西旅游。中途导游让一个自称苗族政府指定的文化传播者上了车,经过她的宣讲,我对这位苗族阿姨产生了信任,并相信了她所说的银杯有健康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此之前,我没有上网查过银杯的实际价值,并花了高于市场价5倍的价格买下了一个接近6000的银杯,后来发现京东才1000块。我的另一半当时就很生气,找了很多网上揭露这个骗局的投诉给我看,一开始我不以为然,因为我还沉醉于这个杯子以后会升值到2万块的傻瓜愿景中,但他坚持让我好好看,并且很生气有点暴躁,他说你怎么这么蠢呢,还gwy?我其实听了不太舒服,但我也发现里面的不对劲,他强硬让导游退款,并拍了导游证,要求苗族阿姨出示她说过的证件。导游给我退款之后,我觉得事情就过去了。其他人也有买这个银杯,我怕麻烦,怕湘西人会不会有当地势力,不想惹麻烦。但是他非要去投诉,并且怨气很大,让导游都看出来了,劝说不要投诉。后来他还是投诉了,导游给我打电话,问是不是他。我也没办法否认,因为只有他拍了人家导游证。导游被停职两个月了。我还是会考虑到我们的个人身份证等个人信息在别人那里,不认同他的做法。

在互动场景中,我过去往往都让感性思维占据一定的决定权。其实在分析自己的处境及可能性出路的时候,要更多运用理性逻辑思维,把自己当成别人,把情感放一边。比如我认为我离不开一段感情是因为依恋和不舍,但其实往细里说,是留恋他的专一、大方、经济条件。

在互动场景中,需要认识到“别人也很重要”。这是尊重别人的方式。我以往觉得我妈不尊重我,也是因为她让我感觉到,她认为自己很重要,而我不重要。我认为她没有站在我的角度看问题,一味宣泄自己的情绪。

在跟另一半相处的时候,我有时候心理不平衡,就想发泄不满,心里只想宣泄出自己的情绪,难以避免会说出一些侮辱对方的话,另一半就激烈反击,伤到自己心痛,最后演变成互相伤害、无限负面循环。这个时候其实情绪已经不受理性思维干预了,已经情绪失控了。暴力行为也是情绪失控的结果。

缺乏理性思维的有效干预,就算一时忍气吞声,后面也会积累起来一泻千里。

有了情绪之后再去干预和控制情绪是很困难的,最好还是一开始就不让情绪产生。情绪的产生是一种本能,来自于对别人的要求和期待。而这些要求大多建立在一些错误的假设上。

我对自己错误的假设是,自己是很优秀的,所以理应配得上一个更优秀的另一半。但是其实自己是普通的,跟大多数人一样。

在关系中正确的假设是,每个人都只爱自己。这是人的本性。我错误的假设自己很优秀,所以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就会对自己失望和自责,日子也过得不舒心了。正确的假设是,我是一个普通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15.018-019完美女生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