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2004年央视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在一个周末(世界遗产日)直播了两个现场的文物发掘,一个是广州南粤国赵佗的遗址,另一个就是成都金沙遗址,画面中的太阳神鸟,让人醉心。作为四川人,一直想去看看祖先的成果,瞻仰祖先的遗迹;去年参观了三星堆,计划下一站到金沙遗址,11月28日,终于满足了心愿。
从绵阳乘坐城际列车,再转乘地铁7号线,直奔金沙博物馆,正好是开馆时间。已经有广场舞大妈们在右侧的乌木林中载歌载舞,一副悠然自得的闲适。
乌木,(阴沉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低洼处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长达上千/万年炭化过程形成乌木,故又称“炭化木”。历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的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是楠木、红椿、麻柳、香樟、铁力木等树木碳化形成。因树种的不同,市场价值又有不同,以楠木属的金丝楠木最为昂贵,年代越久,保存越完好,价值越高。
我见过最多的大概就是麻柳树了,小时候家乡河岸就有麻柳树,父亲(家乡有名的木匠)说,麻柳树当房梁还可以,一般不用于做家具。想不到,埋藏地下几千年之后,会成为如此昂贵的乌木,现在想起来,都能感觉到那一串串嫩绿带黄的麻柳树花的素净与平凡。但乌木林中如此多的乌木树立在一起,会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吗?毕竟,这些都是沉睡了几千年的精灵啊!
遗迹馆,古先民墓葬与祭祀活动场所。文物的发现之地,经过文物专家精心维护,展现了古蜀人祭祀与墓葬的原貌。此地位于摸底河南岸,按照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观点,此处就应该是属于阴面了。祭祀祖先,埋葬逝者,都是属于阴的部分吧。一系列旷世文物,就是从此处发掘出来,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也从此地诞生。感谢先民们的慷慨,让我们见到了如此灿烂的文化,无字天书,读起来迷人。
陈列馆,位于摸底河北岸(也是先民们的居住之地)。进入馆内的第一展厅,给人的就是震撼;那时候,天是蓝的,水是绿的,人类傍水而居,鸟语花香,野象成群(祭祀随葬品中成吨的象牙就是证据),麋鹿、野猪遍地,各种动物竞相表演;郁郁葱葱中矗立着草房一片,显眼处的宫殿也是一栋草房建筑,宫门前一个广场,大概就是酋长召集众人协商事务的地方吧。人类从一诞生就是群居,早先为了躲避猛兽的袭击,往往都是居住于山洞之中,能够爬行进去的最好,在猛兽突然袭击的时候,就可以有两三个人就防御住了,其他人可以安心休息。后来人们懂得了建造房屋,有了攻击器具,可以群起预防猛兽的袭击,这样就可以在野外建房而居,也便于生产与生活。5平方公里的金沙遗址,就是这样一种生产与生活状态的写照。画面中,两人抬着田猎获的野猪,兴高采烈的返回居住之地,一只狗远远地迎接上去,家里是一个主妇纺线织布,两个小孩围绕在旁边嬉戏,一派其乐融融的场面。
忘记了每个展厅的陈列分属,有几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产品:
木耜:见到实物样品,才知道木耜的形状,以前只知道是一种农耕工具,类似后来的犁铧,因而一直认为应该是牛的犁铧一样的形状,结果却是一根直木套住一个耜,真是脑洞大开。
尖底陶器:初看怎么也无法想象这个尖底怎么摆放,没有办法解决陶器的稳定性啊,如果是水缸,还可以埋在地下,但是这些杯、盏、瓶怎么摆放呢?后来问了对文物颇有研究的萌爸,才知道古人没有桌子,都是席地而坐,尖底是为了插入土内,才恍然大悟。适应环境,是人类的一大特点啊,因而不同的时代,总会有与时代相应的器物出现,这就是实证。
金箔:金箔是金沙遗址的最大特点,但一系列碎金箔是干什么用的呢?不得而知,毕竟埋藏了3000年,也许原来粘贴的器物已经不在,留下了这些金箔碎片,让人类去放飞想象。
各种形状的金箔,让人目不暇接,更让人惊叹的是,此时的黄金制作工艺, 0.03cm厚度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0.08cm厚度的镂空喇叭形金器,0.08cm厚度的金属面具,0.04cm厚度的鱼纹金带等等。最神奇的太阳神鸟,外径12.5cm,内径5.29cm,厚度0.02cm,重量20克。最奇特的是其制作工艺了,当初百家讲坛特别节目说道,没有虔诚之心,是做不出如此轻薄而又无比精美的太阳神鸟。为什么用金量如此低呢?现在的暴发富估计一个金项链也远远超出了这一重量了吧,说不定一个金坠子也超出了这一重量了呢。人类可以缺乏物质,但永远不缺乏创意,此一文物就是明正。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叙述了伏羲与少昊时代的故事,中原文化也显示了对鸟的崇拜。太阳神鸟中,四只神鸟反时针方向首尾相接环太阳形态,标志了古蜀人也同样崇拜鸟图腾,原因不得而知。我想象,大约是鸟儿可以高飞,离太阳最近吧,太阳应该是众人的神性所在,因而众人也就崇拜这些离太阳最近的使者;或者是鸟儿可以高飞,当有猛兽袭击的时候,一展翅,就到了天空,你猛兽又能乍的?也许人类也就希望自己也能这样飞翔,躲避灾难;《楚辞·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王逸《楚辞章句》:“淮南言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墮其羽翼。”这个想象就丰富了,貌似太阳中有乌鸦,或者是太阳东出西落,是乌鸦载着行进(《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对神秘现象的探索,对自然的联想,令人叹服。
玉器:《周礼春官》:“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说文》释灵:“灵,巫也,以玉事神,从玉。”《通典·吉礼》:“玉瘗(yì)之以求神”(来自于现场图片)。这就是玉在古时候的功能,金沙遗址各形玉器发掘出来很多,基本上作为祭祀或者礼物出现,印象最深的:一件是掏雕玉连环,共三扣,两端圆形,中间椭圆形,关键在于此一连环是无缝连接,只能是用一块玉石雕刻而成,在当时铁器没有出现之前,这一雕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诗经·国风·卫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此处完美呈现,估计此一物品需要耗费一个人一生的功夫吧。
另一件就是10节玉琮了,上端6.94,下端6.3,上孔径5.55,下孔径5.14,高 22.2(单位:厘米)。该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此一穿孔怎么打造出来的呢?真是一个谜,毕竟有22.2cm啊,用什么工具琢磨出来?),上下均出射。前不久,百家讲坛国宝传奇曾经介绍,此一文物与浙江良渚文化基本类似,应该是此处的一件文物辗转来到了金沙,若如此,则是4500年以前的良渚部落,经过1000多年的流动,来到了成都平原,与古蜀国先民融合,抑或是有了牵连关系,因而获得了良渚部落的标志性物件——10节玉琮。文化的融合,总是伴随着人类的交往,“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看来古蜀国可能只是不与秦塞通人烟哈,还是可以与吴越通人烟,水路还是畅通的。
成都平原,四川话称之为“川西坝子”,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平原内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
人类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追求肥沃的土地,是人们的向往。金沙这个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摸底河穿行而过)之地,自然成为了人们群居的上佳之地。为了生存,祖先们在酋长的带领下择善而居,《尚书·盘庚》就介绍了盘庚迁殷的事迹;《史记·周本纪》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可见,此时已经是殷民族第五次迁徙,寻找肥沃的土地、宁静的环境也是一个艰难的事项。《诗经·大雅·绵》也是记叙了周民族先祖们的迁徙事迹,最终由古公亶父率领周民族自豳地(今陕西旬邑县)迁徙到岐山而繁衍生息,终成周业。金沙,大约也是古蜀酋长率领本族人聚居于此地繁衍生息,终成古蜀国之基业。
根据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于湔。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绝玉磊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受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这一段好像是是放在第四展厅的介绍,总感觉金沙遗址中的文物无法证实这个蜀志,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伐蜀还是伐韩,最终秦惠王接受司马错建议伐蜀,公元前316年蜀国灭亡,如果按照20年一世,则蚕丛当在公元前570年左右,也就是春秋中期,如果是平均30年一世(可能性较小,当时人的寿命大多在30多岁),则蚕丛应该在公元前690年左右,也就是春秋早期。如果有渊源,蚕丛建立的古蜀国也应该在金沙先民们之后了吧。只是这个周失纪纲,没有说是哪一个,如果是东周之后,时间上就可以吻合。
根据《尚书·牧誓》,周武王率领周民族并联合了“庸、蜀、羌、髳[máo]、微、盧、彭、濮”八个部落,组成联盟伐纣。百家讲坛的国宝节目中金沙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就说这里面的蜀,就是古蜀国的先民。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中根据《括地志》说明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古蜀国北境在今陕南汉中一带,位于周族的南方。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此时位于金沙的古蜀先民估计没有机会参与吧,时间和距离貌似不支持参与此场战争。
专家们已经论证,金沙遗址是三星堆遗址上的先民们搬迁到此处(原因不明),从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与三星堆一样的铜立人形象,只是金沙的这个铜立人要小得多,不知道是否是此处没有了铜矿(或者是三星堆使用了大量青铜器,将已知的铜矿开采过多,几近枯竭,因而金沙无法大量生产铜器),金沙铜器出土远没有三星堆丰富和多姿。
进入遗迹馆时,请别人帮忙下载了一个APP,可以选择语音介绍,在8号坑听了一下,由于听语音就无法照相,想到既然是无字文物,还是自己想象吧,于是关闭了语音,看看文字介绍,想象先民们祭祀丧葬的庄重严肃,劳动生产,原始活动等等(不过,里面听语音的人多,随时可能传来语音介绍),也是一种游心。三星堆、金沙两处所有出土文物均无文字,有占卜的龟甲,却没有类似殷商的甲骨文,留给后人插上想象的翅膀,任凭遨游。11月28日,我也有幸去拜谒了一次,在肃静中感到震撼,在庄严中感受虔诚。文物很多,理解有限,留待今后再去感受吧。
PS:晚上,北羽邀请观看了一场民族音乐会,偶遇了霏妈,新结识了任义良朋友;不懂音乐,但喜欢听音乐,喜欢音乐会的氛围,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都会在元月1日晚上欣赏现场直播,感受现场氛围,感受音乐的美妙,恍惚血液也会跟随着跳动起来。印象深刻的是柳琴独奏和古筝演奏。
我不认识柳琴,演奏时还问了旁边的北羽和任义良这是什么乐器,他们说这是柳琴,比琵琶小巧,声音清脆、高亢、刚劲,直透心田。
古筝,弹奏时还以为是古琴,与古琴类似,不懂乐器的我就只好误认了。弹奏者可能是本场音乐会最年轻的女孩,起始就是一个刚劲急切之音,有一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之感,芊芊素手,在台上划出美妙的弧弦,弹奏出悦耳的声音。百度了一下,《云裳诉》以白居易的诗歌《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该曲是周煜国在2002年应邀为古筝演奏家袁莎女士创作的作品。杨李畸恋,是一个千年的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首曲调,可以入迷,可以入醉,忘记时间,忘记场景。
谢谢北羽,让我亲临现场观看了一次民族音乐会,洗濯了身心,跳动了血液。由于要赶车回来,后面的几个乐章没有机会观看,有点小小的遗憾,也让北羽夫妇为了送我没有欣赏完毕,更增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