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请从告诉他“你的感受很重要”开始

最近看了关于王猛写给父母的万字长信和对他父母的跟踪采访报道,不禁又想到2009年在异国他乡留学宿舍内自杀的远远和妈妈黄侃的故事。

都是两个学习成绩极为优秀的孩子,所在的家庭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可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孩子,这么良好的家庭环境,两个孩子都会活得如此压抑和痛苦,一个选择12年不回家,一个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里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尤其是这些成绩好的孩子从小没受过什么挫折,一遇到挫折就容易走极端……最后总结一句:“多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或是“别要求成绩就好了。”

作为像王猛父母一般教育孩子的家长,我相信不少人看到王猛的万字长信都会有和他父母同样的感受:“为你好也有错吗?小题大做!你自己抗挫折能力太差了还迁怒于家人!”

而作为像王猛一样从小被压抑长大的孩子,也会有着和王猛一样的体会:“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家人所有的“爱”和“保护”不过是保证控制对象的基本安全以便持续控制,至于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并不在考虑之列。”

王猛还提到这样两件事情:(事件一)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的取笑,且不止一次,“但面对取笑,家人从来没有保护过我,不以为然。”(事件二)大学前一次参加父母陪同的毕业旅行,导游在安排住宿时,当着全团二三十个人的面提出“这位北大的状元和两位小姑娘一起住,如何?”王猛瞬间僵住,“我不知所措,什么也没有说。”父母也没有搭话。

回到房间后,王猛才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而远远在给母亲的遗书中也曾写道:“亲爱的妈妈:我知道我没有资格鼓励你要坚强不要为我哭泣之类……我真的太太太累了,八年来一次次平定崩塌的心灵,而当它再一次崩塌时我又无能为力,只有咬牙忍受再寻找调整的机会,而现实的事务又被耽搁着,现实的美好被破坏着,我真的厌倦了……”

爱孩子,请从告诉他“你的感受很重要”开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孩子因为人际关系,学习受挫时,他们需要的是父母重视他们此刻的感受:认真倾听他们的感受,试着理解他们的心情,安慰陪伴他们走出困境。而不是对他们的感受置若罔闻,同时用言行告诉他们有这样的感受不对或者不重要,重要的是关注别人的感受,不要让别人难堪。

所以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去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却要关注别人的感受。而一个从来都不被允许表达和在意自己需要和感受的人,是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共情的,所以他对父母,亲人和朋友更多的是一种敌对的态度,因为他们都不曾尊重和在乎自己的感受。

王猛的妈妈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不。她这样解释道“我们单位是讲政治的,那时候就有一个警示片,里面讲一个儿子犯错后,在生命最后时刻都在埋怨他父母为什么不能多告诉他一些‘不’字,哪些是不能做的。我可能也更多的是在这些方面给他说了一些不,收得紧了些。”

作为父母教导孩子为人处世要有原则,固然没有错。但不要把孩子当成没有七情六欲的机器一样去要求:被同学欺凌,给老师哭着讲。别人侵犯你,不能发脾气,那是在历练你……孩子是有感受的,而且他们幼儿期的感受是很灵敏也能自主畅通表达的,他们会说:“妈妈,我好生气。”“爸爸,我今天在学校烦死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蹲下来认真的听孩子讲讲他的感受,适当的表示理解和给予安慰,抱抱他或者陪他玩会游戏,让他知道我们很在乎他的感受,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我相信孩子们的自信和人际交往能力会在这种“你的感受很重要”的陪伴中慢慢成长起来,因为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他们对自己的需要负责和学会与人共情两件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王猛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另一个问题:在伤害已经发生后,自己还可以做些什么。我想给王猛的建议是:过去确实父母有诸多不对,可是都已经过去。要走出来,除了让父母意识到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改变父母,更需要成长的是我们自己。从现在开始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需要负责,用后半生来爱自己而不是恨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孩子,请从告诉他“你的感受很重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