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正确的姿势,倒逼传统企业创新?

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是一条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更好的结合互联网创新的思维,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产业提供深度赋能,提升内部效率及外部服务能力。本文作者将结合自己在物流行业的经历,通过三个方面聊聊产业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好产品。

一、把复杂的工作留给线下

最近在阅读《物流管理》这本书,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触动了我。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物流思考是把物流当成一项操作,通过缩短、合并、减少操作流程、信息化等提高物流业务等效率;通过物理提高商品价值。“商品=产品+物流服务”,物流服务可以提高商品的价值。

我们知道,物流服务包含线上及线下两部分,并且以线下流程为主。“物流服务线上部分+产品”就更靠近互联网思维下的产品,物流服务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服务,客户的需求我们如何满足?货主的难题我们如何解决?

随着市场的变化,互联网思维的冲击,线下有资源的客户需要怎样的持续性关注和服务?

这些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实往往不是线上系统和产品能搞定的。客情是长年累月需要维系的,就如同经营恋人关系和家庭关系一样,并非一蹴而就。

所以,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自营团队若要深入物流行业做生意,搞定货主(客户),服务好客户是必须花时间持续投资的一项工作。如果短时间我们的业务能力不在此,那么就应该允许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给足资源去获得客户的信任。

在已有的客户关系之上,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加以赋能, 贯穿了企业从信息系统到商家资源、到业务流程、到业务配送,给我们产业共同体提供深度赋能的能力,我们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帮助他们做优化。这才是有意义的事情!

二、用爱精心供养B端客户

传统模式需要更注重长期效益。如果我们忽视了关系的长期维护,那么客户流失与重新开发会不断出现并循环反复。这样螺旋式的改变并不利于线上化产品提炼有效的切入点,就更佳无法做好对标用户的服务。

我曾在《从物流行业看传统行业如何互联网化》一文中,比较详细的阐述了To B业务的核心,对应本文的一个关键点如下:

To B业务重要的环节是人脉关系,业务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最终靠的是口碑传播。

当然能开发出优质客户(货源稳定,运价较高,有高服务要求)的客户,就更好了。针对不同运输要求,采用不同的运力。这依然不会是一个快速的过程,需要正确的战略,严格的执行,灵活的调整,最终形成周期内的常态化。

诸多的分析告诉我们,传统企业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从B2C的平台流量思维向B2B平台向交易和综合服务化升级,是需要时间的。如何优雅的成为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一方面我们需要有强大的客情,并且花时间深耕服务体验。另外一方面,我们能持续不断的为现有的客户提供“小而美”的优化。降低某一个环节的人力,提高某一环节的效率等等。

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是需要更注重长期效益。如果我们忽视了关系的长期维护,那么客户流失与重新开发会不断出现并循环反复。这样螺旋式的改变并不利于线上化产品提炼有效的切入点,就更佳无法做好对标用户的服务。

三、产品切入点易精不易全

物流是一种长链条的业务形态,过程复杂多样且环节非标。既然物流这样的产业型产品所存在的问题,是否都需要我们通过线上化产品,全部解决呢?若答案是否的的,那么我们应该优先解决哪一个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互联网思维到底应该如何赋能于传统行业呢?

我的观点是:对于传统产业而言,我们要创新的话,首先应该对人为经验的做抽象。这里的人为经验就是我们的线下专业人员的经验。然后再赋能“机器”,即线上系统的实现。

由其按照人类既有经验,更合理的重组产业要素,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下,产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四、让微笑曲线变得更陡峭

在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叫做【微笑曲线理论】,如下图:

如何用正确的姿势,倒逼传统企业创新?_第1张图片

该理论阐述一个道理,即:“价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和市场。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市场能力,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就只能作废品处理。“

这一理论,作为坚实的理论依据再次告诫我们:做物流产品,线上线下结合是至关重要的。就如同研发和销售,二者缺一不可,互联网思维到底应该如何赋能于传统行业呢?是否任何一个商业模式的探索,都要依附于强大的系统?

是否在创新的初期,我们应该更多的利用线下的人力,保证现有的大的链条不大改的情况之下。在有限的资源池中找到可以突破的点。

用【做一桩生意】的思维,最低成本的验证线上赋能的问题,当MVP得意验证后,规模化的理论形成之后,再倒逼传统企业创新。逐步通过线上系统替代线下人员的工作,让微笑曲线变得更加陡峭。

小Q来总结

互联网思维就是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一个关键问题。

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信息高速传播性,加上过程数据的监控及分析,跨越传统产业不同部门的范畴展开活动。信息的对称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商业逻辑,当我们在真正意义上开始做一桩生意的时候。

如何通过数据等科技手段,打破线下繁复工作造成的不可控的问题才是关键。

作者Mandy权,《从需求到产品:0岁产品经理进阶之道》作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用正确的姿势,倒逼传统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