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020-08-31

今天我们似乎弄错了学习的顺序。孔子说学习应该是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但是今天我们的学习从孩子还是一个胚胎的时候就开始了:从胎教,到早教,再到学前教育,最后进入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师,我们始终在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仔细想来其实不是学生难教,而是我们一开始可能就弄错了教学的顺序。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中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第一种意义上的“弟子”;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泛,广泛的意思;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这一章的意思是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家要教育他们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说话谨慎并言而有信,能够去爱身边的普通大众,能够向身边的仁德之士进行学习,孔子认为在做好了以上几件事情以后,如果自己还有多余的精力,那么再去进行知识学习,可见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的,具体的准备工作应该是先修德再修学。

    修德应该是修炼自己的德行。孔子将具体修炼德行的方法也告诉了大家。首先”入则孝”,在家里面要孝顺我们的父母,我们之前说过,家庭是我们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终点。对于朋友的选择,我们不去要去观察太多,只需要看他如何对待父母,便可知他的家庭修养如何,去结交一个有德行修养的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其次是”出则悌”就是说一个人到外面去了以后,能够敬爱兄长,对于尊者和长辈,我们应该有应有的态度。否则我们将会因为傲慢而失去改进自我的机会。

    接着谨言慎行,谨慎的说出你的话,谨慎的去实现你的诺言。做到有信用的第一步就是谨言,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去认识别人,这样的话我们才能更好的去做事情,而学习又何尝不是我们需要完成的一件事情呢?

    最后要求我们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让我们去爱护我们身边的人,且主动的向有德行的人进行学习,面对未来一无所知,那么榜样就是我们跟随的最好选择。当你有了美好的德行,并且有主动学习的意愿,那么你才能真正的去开始学习知识。

     为什么在学习之前我们必须要修德呢?这里就必须要提到我们的《弟子规》。《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章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如在”行有余,则学文”的后面他又写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意思是说:不能身体力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纵有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华而不实的习气,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人。只是身体力行,不肯读书学习,就容易依着自己的偏见做事,也会看不到真理。这种做事华而不实,不切实际固执己见的人,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缺乏好的德行,所以孔子认为想要更好的学习,那么先要修德。

    修德以后想要学习还需要有一个前提叫有余力,如果对于德行,他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基础上,而并没有真正的去花时间精力去践行,把它当做生活的日常,那么他仍然不能进行学习。对于德行的修炼,要知晓还要践行。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我们没有做好任何准备,尤其是德行方面的准备。我们就已经开始大量的文化教育,最后很多孩子成了教育的牺牲品,而不是教育的受益者,实在可悲啊!

    所以今天我们提倡教育改革,把德育放在首位,这是非常符合教育规律的,也能够满足现行教育需要,希望从现在开始一切都不是太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20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