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被讨厌的勇气》复盘一

时间一:2019-6-18

地点:坐忘书房

带领人:拓含

书友:嘉佳,素萍,庞然,袁霞,张隽

今天我分享的红花卡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联想最近每天晚上安顿好孩子,挑灯夜读这本书,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感悟和震撼。就像给我忙碌的生活带来指引。生活中还是需要看到的“光”和看不到的心里的光芒存在,才能支撑着生活笑着走下去。

图片发自App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主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认为世界是简单的,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第一,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我们首先共读的小结:P8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所谓的心理创伤学就是原因论的典型。而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解读?是礼物,是成长的机会,抱着感恩的心迎接它,找到新的意义。

阿德勒并不否认遭遇灾害或者受到伤害之类的事件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影响会很大。但是关键是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了生活方式。

这也证实了同样的遭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解读就造就天壤不同的命运。如何解读决定了下一步行动方案。人与人的巨大差异在于,纠结于原因论,还是带着行动方案走向目的。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P20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阿德勒再次强调“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

他提出“无人想作恶”的概念,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换句话说人的动机都有“相应理由”,就是“善”的行动,这里善是指“利己”。

“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里选择了不幸。这既不是因为你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你陷入了不幸的领地中,而且因为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身而言就是一种善”如何看到善(利己)是需要自己解读。

延伸到家庭教育,人的自我保护和学习是本能,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没人照顾,没有学习就无法生存。所以作为父母不需要过多干涉,给孩子自己成长和学习的空间。

道理易懂,当遇到不如意难免抱怨“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到我头上来?”“难道遇到种种问题都是自己选的吗?我不想要啊!”不妨换一种思路把它看成这是老天给你的礼物,如何从中学到什么?事情发生就发生了,如何看待?如何从不幸中走出来?写到这里想到雷雅卿老师说的给我触动最深的一句话:“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助于我成长。”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第二个重要观点。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这三类,又统称“人生课题”。P31 我们先看看人为什么会讨厌自己。

感觉到自己没有任何优点,也就是自我评价很低,自卑。哲人依然用目的论解释,说:“是因为你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利己)。比如用闭门不出的目的是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不愿意把不好的一面给别人看,用这个善来自我保护。

比如由于惧怕人际关系所以才变得讨厌自己,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又比如用脸红恐惧症进行自我逃避,如此便不必鼓起告白的勇气或者即使被拒绝了也可以说服自己。活在幻想中。那么如何破?

哲人说:“我所能做的就是首先让其接受现在的自己,不管结果如何,首先让其竖起向前迈进的勇气。”

当你只看见没有的部分,而忽略了拥有的部分。选择看见还是看不见?如果看见,就是觉察,作出调整,与自己和解。最终探寻的还是和自己的关系。哲人说:“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地受伤,也会伤害别人。”世界上不是你才是受害者,别人在他的当下也有他需要面对的功课。

P36如何解读“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人只有在社会关心中才会成为个人。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比如孩子不爱学习,是由于惧怕师生,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通过不爱学习逃避处理人际关系。

说到这就要提到阿德勒经典心理学著作《自卑与超越》

P38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哲人说自己155厘米的身高并不是“劣等性”。问题在于他如何看待这种身高自己赋予它什么样的价值。还有,对身高的感觉探究还是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所谓没有比较,留没有伤害。自卑感的出现是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而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换一种角度,身高矮更灵活,能让人感觉轻松,矮身高还可以成为一种优点。想当年我面试国航由于身高不到164也一度自卑,当听到面试官安慰:“没关系,矮一点在颠簸时容易保持平衡”顿时觉得释然。

主观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可以用自己的手去选择。把自己的身高看成是优点还是缺点,这全凭你自己主观决定。从小到大好几次都有人“好心”提醒我把脸上痣点掉更漂亮。我不觉得,我尊重老天给我的每一寸肌肤,想完好无损保留下天然的自己。她是我的一个特征,而且没有她我就不会那么洁白不是吗?年龄渐长更不会困扰,我把外表看的越来越淡,有外向内,内观的修行是我的追求。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德语中“自卑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也就是说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

P42 自卑情节只是一种借口

阿德勒也承认自卑感人人都有。自卑感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的产生源于人的“追求优越性”,人都处于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的状态。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且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我们应该正确利用自卑感。摈弃自卑感,进一步向前,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这样的自卑感反而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契机。认清“情况是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

在亲子教育中,同样孩子也是追求优越性,父母把孩子看成完整的个人,有他优越性的存在。不要强化孩子的不足,用“私人逻辑”在过程中强化,这也会引起孩子的自卑感。

另一方面,自卑情节是指把自卑感当做借口使用的状态。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来说明。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不是“不能成功”而且“不想成功”。

P51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哲人说:“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你羡慕别人的优点,别人也在羡慕你。你仰望别人的幸福,你也在被仰望。与自己比较,我现在进步了,我就已经进步了。内在的自我幸福感来自于自己,接受每个状态下的自己。积极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也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培养他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

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自卑感与优越感都要看见,找到平衡点。看清自己的能量和力量,勇于触碰自己的负面,不断有勇气向前。

图片发自App

最后,我抽到彩虹卡“我很高兴我在这里。”这正是临在,合一,活在当下的状态。真正的修行:我做这件事做就做了,不在意别人的看待。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会《被讨厌的勇气》复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