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吃到两颗糖


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对斯坦福必应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做了一个实验:用简单的困境挑战他们,给孩子们二个选项:即他们立刻能得到一个奖励物(比如一个棉花糖),另一个是他们需要等待15分钟后获得更大的奖励物(如两个棉花糖),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孩子们在持续的等待中做了什么?以及他们是怎么做到延迟满足的,以及研究对这些孩子们未来生活的诸多预测。这项研究一直持续到这些孩子的中年甚至到现在还在追踪分析,事实出乎意料的证明那些在学龄前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孩子有更好的学业成绩,更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能够更有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并有效的应对沮丧和压力。

你也可以吃到两颗糖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远隔万里的中国也有类似的谚语叫“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7岁即是学龄前儿童,老祖宗们早就告诉我们育儿的理念需从小养成,只这几句话,很多人的理解不同,作为成长在父母放养的一代人,我过去的理解一直以为是先天的遗传决定,毕竟在学龄前记忆的事情也不多,父母也不管。而另外的一种家长理解的概念是智力的重视和培养,就像很多机构宣传的那样,什么语言开发的关键期,大脑思维等,看到了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上各种兴趣班,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大概也一定听过了这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变得更加的焦虑。

真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什么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具体是指什么?有没有标准和依据,有没有可行的方法辅助?这就是心理学家从持续半个世纪的“棉花糖实验”实验所研究的事情,这也是近几十年以来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的研究之一。即延迟满足对人的影响力,继而米歇尔研究小组关注的是这15分钟孩子们是怎么做到自控的?从而得出结论:自控力是后天可以习得,尤其是7岁之前,孩子通过习得自我控制的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是顺利入学的所需的基本认知技巧的关键时期,结合实验和中国的谚语归纳如下:良好的自控力的培养学龄前是关键时期,这个自控包括“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控制、责任心和生活目标”,至于自我控制如何做到,那些能等待15分钟的孩子给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一种方法是把棉花糖想象成一幅画,想他的形状,颜色,重量等轻松度过15分钟,中国也有一个成语“望梅止渴”说的是曹操带的一对军队,口渴难耐,一时找不到水喝,突然曹操下令道“前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一听精神大振,步法也加快了很多,后来这个比喻形容用空想来安慰别人,但是在延迟满足上也达到了效果,在生活里,如何激励孩子,望梅止渴是一个很好借鉴方法,梅就是那第二个“棉花糖”,当然,这个第二个棉花糖一定可见的,不是曹操的骗局,在我们的养育生活里,及时满足的愉悦感使我们有现实可视感 ,或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使我们不敢相信会有第二颗“棉花糖”,所以那15分钟就会变得很艰难,除了“望梅止渴”给我们有一个大脑的图片要我们坚持下来外,能坚持下来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转移做一些别的事情,在这一段时间里有的小朋友完成了一番自我对话,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你也可以吃到两颗糖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时候带孩子一起开车旅行,在漫长的等待里,孩子在封闭的车里是很无聊的,以及在餐厅吃饭,大人聊天,孩子们也容易在密闭的空间里无聊,这也是锻炼孩子自控力的好方法,每个家长一定都有自己的方式解决,暑假马上到了,正是实践的好机会,有一个朋友的孩子每一次出去都会带上她的画本画画,如果有伙伴,俩人可以做游戏都是很好的方法,胜于玩手机。自控力无处不在,养成延迟满足的能力,也是在培养一个智慧的思维习惯,这是比任何行为习惯更高层次的习惯,人生极为复杂,也绝非养成一个自控力就能有幸福的人生,米歇尔认为在延迟满足能力的背后有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动机,延迟满足和自控力只是一种能力和认知技能,而给与我们方向和动力的是我们的人生目标,执行功能只是一种能力而已,只有加上确定的目标和动力,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方向,取得成功

马丁路德金的人生梦想是黑人民族平等。

所以自控力在我们的早起养育中是可以测量和培养的,同时对人的一生的幸福有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童年如何影响一生,不仅仅只是智力,更在于自我的情绪管理能力,我们家长首先需要学习和实践,方能成为助推孩子的有力支持者。

你也可以吃到两颗糖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也可以吃到两颗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