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3

    1  思远:2019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持续上升,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将达17.4%——呈现出“边富边老”。老年人有积蓄、过得不错,但面对数字技术,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对此,国家非常重视:国务院联合各部委做了系统性部署。周所长,您怎么看国务院和多部委一系列举措中,强调说“兜住底、能兼容”的总体思路?

周向红:我们在2016、2017都发表过关于数字鸿沟和数字贫困的文章,这是一个宏大的观察背景。进入数字经济社会后,人们由于使用数字仪器、支付能力等因素,不仅是老年人,还有其他的人,由于方方面面原因,政府提出的政策中,包括了几个方面:比如信息通讯技术设施覆盖率、接收获取信息的能力、ICT设备的使用能力、互联网用来解决生活中的服务。

几家部委提到的“政策上兜住底”,强调了基础设施要兜住——至少有宽带、WiFi和设施普及率;第二,对特定地区和人口要有政策倾斜,结合智慧社区等建设,面向特定人群,要投放建设。

我们应该人人都做数字经济的“摆渡人”:政府应做得更多更好,顶层设计、软硬件、基础设施要跟上,让路先通了;另一方面,年轻人、子女、包括亲戚朋友,也应该给老人更多关注和包容,让他们逐渐拥抱数字化的智能时代。

    2 应当说,“人人都是班干部”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一种尝试,因为班干部的增多,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班级管理,为每个学生打造一个展示舞台,让每个学生找到了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机会,更有利于学生感悟岗位责任,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人人平等”氛围,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同时还是“被管理者”,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分量”和“责任”,感受到服务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更重要的是成功地转换了角色,“人人都有事做、事事都有人做”,避免了消极情绪的滋长。所有这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价值观形成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人都是班干部”在官本位思想还很严重的现实社会里,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且不说将琐碎的班务拆分到如此地步,完全分割了工作的自然性、流畅性,权属划分如此刻板,也会造成“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习惯思维,况且每个职位背后隐藏的权力逻辑,有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权力意识”。要知道,每个工作都有一个“官名”,名曰“服务员”,实质仍是班干部的无限延伸。这种“官”念如果不加正确引导,极易造成学生对官衔的攀比,让孩子从小就误入“当官管人威风”、“当官有好处”的歧途,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等级意识”,加重官本位思想的泛滥。

    基于此,对“人人都是班干部”现象,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一方面要因材施教,针对学生自身素质方面的特点,通过人人有职务,实现人人有事做,通过人人都做班干部,使学生在关爱他人、服务集体的过程中,思想品质得到升华,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不妨把“委员、队长”等头衔去掉,统统变成班级、同学的服务者,这样也避免了满足孩子们小官瘾而设置多重职位的嫌疑。同时,还要从制度层面消除竞争班干部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对学生不论好坏一视同仁,使班干部岗位作为有限的“学生干部锻炼平台”,对每一个人都保持平等开放,做到权力“人人有份”,责任“人人担当”。 

    3面对外方的非法侵权挑衅行径,我边防官兵保持克制忍让,尽最大诚意维护两国关系大局和边境地区和平安宁。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取得重大胜利,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官兵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展现出誓死捍卫祖国领土的赤胆忠诚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涌现出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彰显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