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有效学习的误区

29-有效学习的误区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工作和个人能力方面,我们需要不断进行持续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学习。

但在学习过程中却存在很多误区,会使我们付出努力最后却会劳而无功。

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认知谬误”保持清醒,避免我们的目标无法达成。

学习的误区一:过度重视学习时间

这里最有名的理论是“1万小时定律”。

2009年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畅销书《异类》的走红,让很多人将一万小时定律奉为成功圣经。

该书指出——1万小时是“成就伟大的神奇数字”。与天赋无关,只要足够勤奋,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媲美专业人士的熟练程度,只要肯花时间。

这种认识比较符合中国人“天道酬勤”的观念。

“1万小时定律”无疑给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打了一剂强心针。当天赋不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机会靠1万小时的刻苦训练成为世界顶级高手。

但是这个理论是存在很大的误导。

“1万小时定律”只强调了时间长度,而忽略了训练的方式。但学习仅仅靠时间的积累达成效果就非常片面。

投入的时间只是基础,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投入再多时间,也只能达到熟练,而不能精通。

学习的误区二:过分强调天赋的决定性作用

很多人认为在任何特定行业/领域取得大的成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天生才能,即天赋的限制。认为在很多学科领域能真正成为大师、名家的人,也都具有特殊天份。

然而,大量调查研究已经形成共识: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

除了一些对身形、体质有特殊要求的领域之外,大部分人的智力差别并不大,人人都有机会练成顶级高手。

人的潜在能力不是天生的,它可以通过一生中经历的各种事情来创造和锻炼。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最终能不断提升潜力,获得成功。


“成功的1万小时理论”和“成功不靠天赋靠长时间练习”二者阐述关于“有效学习”的理念是否相冲突?

一个说的是:长时间的学习不是达成学习效果的必要条件。

另一个说的是:潜力的提升需要进行长期的练习。

到底什么才是学习得正确方法呢?

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发现正确的有效学习的方法是刻意练习,若加上时间的界定,那就是:

长时间的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指有目的的练习。

简单的说:

有目的的练习是指要识别并走出你的舒适区,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及分解计划,尝试突破现阶段的技能水平,同时要不断形成反馈,监测你的提升阶段的方法。

通过刻意练习,学习方法和潜力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事实。

我们发现在各个行业或领域,持续不断地出现变得更加卓越的办法,不断抬高人们认为可以做到的“门槛”。而且并没有迹象表明这样的“门槛”将不能再抬高。

每当人类发展至新的一代,潜力的界限也随之扩张和提高。

譬如:

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 30 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

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刻意练习的明显特征:

第一,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即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根据小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可以有效地引导练习。

第二,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第三,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适时的反馈可以让我们来辨别在努力过程中的不足,以及不足原因,以便对应的练习来提高自己。

第四,有目的的练习是不断走出舒适区。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使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

总之,

低水平的重复练习,可以熟能生巧,但无法胜人一筹。

深入有效的学习都要进行刻意练习,从而不断超越现在并达到精通。从而在时间的长期累加下达到“滚雪球”般的巨大改变和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29-有效学习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