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智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继续和大家一起共读这本,全面阐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经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_第1张图片

前面我们介绍了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统治的理论”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分享第七部分内容:箴言,对应老子的《道德经》一书的第76-81章的内容。

第七十六章 强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的智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_第2张图片

这里老子再次论述了强弱的区别,并论述了为什么要选择“柔弱”。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形质立刻转为枯槁。所以说,凡是坚强的都是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是属于生存的类型。

其中“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者因为它的显露突出,所以当外力冲击时会首当其冲,才能外露,容易招忌而招致抨击,正如高大的树木容易引来砍伐,逞强用兵则会灭亡。凡是强大自夸,心想要高居人上的人,结果必被厌弃,反居人下;而那些柔弱自守的人,最后终必受人推戴,反居人上。

第七十七章 张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道的作用,好像把弦系在弓上一样。弦位高了,便压低它;弦位低了,便抬高它;弦过长了,便减短;弦过短了,便补足它。天之道,也正是如此。

人之道就不是这样了。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乃是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么,谁才能善体天道,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呢?只有得道的人,才做得到啊!

体道的圣人,作育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成就万物,也不自居其功。能如此做到无私无欲,因任自然,不想表现自己,才能体察天之道,才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

《老子的智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_第3张图片

“损有余而奉不足”,老子取法天道,认为社会规则也应照顾公平,拿有余来弥补不足,保持均平调和,不再出现弱肉强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老子对社会正义的呼唤表现出老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借用水的意象来比喻“道”的德行。水趋下居卑,有“不争”之德,但同时水也绵绵不绝。水滴石穿,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所以这里水的“柔弱”不是软弱无力的意思,而具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

《老子的智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_第4张图片

天下没有一样东西能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换它,也再没有比它力量更大的东西。世人皆知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却无法付诸实行,主要的原因,乃在人们爱逞一时的刚强,而忽略了永久的平和。

所以圣人说:“能承受全国的污辱,才配做社稷之主;能承受全国的灾祸,才配做天下之王。”这就是“正言若反”,意思是合于真理的话,表面上多与俗情相反的道理。

第七十九章 平治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既有大的怨恨,纵使把它调解,心中必然还会有余怨,这岂是好的方法?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守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顺民而不向人索取,是不会去苛责百姓的。如此,则上下相和,仇怨根本不会产生,还有什么大怨要调解的?

因此,有德的君主,就如同持着左契,只顺着人而不索取于人,人心无怨;无德的君主,就如同执掌赋税,只向人索取而不给人,人多生怨。给而不取,合于天道;天道虽毫无偏私,但没有私亲的天道,却常常在帮助那有德的人!

“天道无亲”与第五章“天地不仁”的观念是一致的。人心常有一种“移情作用”,心情开朗时,觉得花草树木都在点头含笑;但心情抑闷时,觉得山河大地都在哀思悲愁,这是人将自己的主观情绪投射给外物,使宇宙加以人情化的结果。老子主张花开叶落都是自然的现象,并没有特别的感情,强调自然规律本身并没有偏爱。

第八十章 理想国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阐述了老子对于心目中理想国家的图景。理想的国家是这样的:国土很小,百姓不多,但他们有用不完的器具,并且重视生命而不随处迁徙。这样,虽有舟车,却无可用之地;虽有武器,也没有机会陈列。使人民回复到不用文字、不求知识的结绳记事时代,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大家无争无隙。

因为都是小国,所以各国的人民彼此都可看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可以听见,虽然如此,但因生活的安定,彼此之间的人民却到老死,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与邻国的人互相往来。

小国寡民”是老子在对现实不满的基础上以当时散落的农村生活构建出来的一个“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在这个社会里,没有战乱,没有重赋,没有暴戾和凶悍,每个人单凭自己纯良的本能生活,民风淳朴厚实,文明的污染被从这里隔绝了开来。老子构建的理想国中的安定和谐的生活,富有诗意,令人神驰。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的智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_第5张图片

真实的话不悦耳,悦耳的话不真实。行善的人,不需言辩;好辩的人,行为反非至善。真正聪明的人深求事理,所以知道的并不多;知识广博的人,不求深理,所以就不是真知。

圣人不私自积藏,以虚无为体,以无用为用,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愈充足;他尽量给予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道无私,对于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善体天道,所以,他的道是施与而不和人争夺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以博学自居的人,对于任何一门学问,往往只是略知皮毛而已,特别是现代知识活动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晰,术业有专攻成为必然的结果。“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所以为学如果博杂不精,就永远无法真正踏进知识的门槛。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这本《老子的智慧》一书到今天为止,也全部为大家解读了,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子的智慧》: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