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与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东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25岁就出版了第一部作品集《罗生门》。

可惜的是,芥川母亲在他几个月大时就精神失常,在芥川10岁左右离世。所以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来自家族遗传疾病恐惧的折磨,这恐惧使他时常处于忧郁之中。在舅舅家寄养长大的经历,又让芥川内心里始终有一种寄人篱下的孤独落寞感,这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的感觉到。虽然舅舅家境殷实,对他也相当不错,还有一个终生未嫁的姨妈照顾他的生活,但是芥川一生都处在孤独忧郁之中。

芥川在心灵困顿和身体衰弱日益加重的双重痛苦中,总结出关于人生命运的经典语句: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于成为父母子女。遗传、境遇、偶然——掌握我们命运的,终究还是这三种东西。

仔细品味芥川的话,虽然有些悲观,但是掌握命运要素的,也无外乎就是这几样。

芥川龙之介终在35岁那年,服下致命剂量的安眠药,结束了他短暂的生命。

有一次和外子闲聊,我们曾谈起过日本作家中自杀比例很高的现象。先生问我:是人病了还是社会病了。

我回他:日本的社会病了是主因,人病了有其个体的客观原因,但是受到病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才是自杀现象的症结所在。

芥川的生命很短暂,专业的文学创作也不过十几年时间,但是却留下了众多名篇,尤其是经过他对古典素材的重新阐释而创作出来的历史小说,在他辞世近百年之后,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带给一代又一代人心灵上的震动。

《鼻子》就是芥川龙之介早期创作的著名短篇小说,取材于古旧的历史故事,情节非常简单。

日本皇宫在过去,设有修习佛法的场所,内供就是在这个场所里供职的一个僧官。

内供长了一个大鼻子,足有五六寸长,从嘴唇上方一直垂到下巴磕底下,活像一根细长的腊肠,挂在脸的正中间。

吃饭时,需要小沙弥用一块二尺长的板子托住内供的鼻子才能进食,一个喷嚏就可能让长鼻子掉进粥碗里。生活上的不便还可以忍受,里里外外人们背后的议论和嘲笑,是最让内供伤自尊心的事情。

于是内供煞费苦心的寻找让鼻子变短的办法,终于从来自震旦(古老中国)的大夫那里得到了长鼻变短的良方。

经过烫蒸、踩踏、拔除脂肪粒等数番折腾,内供的鼻子终于变短了。

鼻子虽然变短了,但是人们愈加露骨的嘲笑和议论,却让内供陷入了更深的烦恼与痛苦中。内供的心绪日趋恶劣,不管对谁都横加斥责,连帮助他治疗的弟子都在背后说内供犯了“嗔戒”。

变短的鼻子使内供更加痛苦不堪。于是,在一个秋叶落尽的明丽早上,内供的鼻子又恢复了原状。内供也心中窃喜:如此一来,必然再无人嘲笑我了。

故事就这么简单。

其实,畸形的不是内供的鼻子,而是他的内心。真正困扰内供的,也不是他的鼻子,而是他内心的脆弱和孤独。

芥川龙之治在《鼻子》这部短篇小说中,有一段流传至今都非常经典的话:

人们心中有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当然,对他人的不幸,人们莫不表示同情。可是一旦那人勉力摆脱了不幸,别人又感到️有点索然无味。稍稍夸张一点说,人们甚至会希望那人再次陷入同样的不幸。

这种行为,也许不是人们有意而为之的,但是却会在不知不觉中,从心里滋生出对那个摆脱了不幸的人的一种敌意。

这就是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鼻子》中总结出来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我们可以从小说幽默的语言背后,体会到芥川在小说人物身上表达出来的,正是对人性中利己主义的绝望。

读完这篇小说,让我想起复旦大学教授陈果,在讲到亲密的朋友关系中,有一种非常常见的心态:

你可以过得好,可以很幸福,但是你怎么能比我过得好,比我幸福呢!

这也是人性中非常可怕但是却一直真实存在的真相,算是羡慕嫉妒恨的渊源吧。

知道人性的痼疾所在,觉知它于人于己的危害,也许就会减少我们的烦恼和痛苦。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你可能感兴趣的:(芥川龙之介的《鼻子》与旁观者的利己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