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都在提“大语文”。于是各种吟诵经典、诗词大赛、国学一窝蜂地冒了出来。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复兴文化是不是一定要再走一遍过去私塾教育、八股文的复古老路?
每当我带着孩子完成背诵古诗、成语的作业,每当我陪着孩子写毛笔字时,其实我是忐忑而纠结的。
背诵古诗就是学到古典文化的精髓了吗?
写毛笔字就是继承了文化精髓了吗?
文化精髓究竟是什么?
是能出口成章?是能写诗?是能写出被评奖的毛笔字?
其实我并不知道文化是什么。
但我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学习是为了生活更美好。
当我教孩子念着我都鉴赏不了美感的诗词时,当我自己都看不懂评奖书法究竟好在哪里时,我真的感觉特别茫然。
人做事总是需要确认“这就是我要做的事”,我不习惯仅仅听从“权威”的指导,我总是会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觉得很多人都会犯归因错误。
比如,说到古典文化,就是古诗词、书法、古琴……总之就是古代东西。这些是古典不假,但是不是就是文化本身?
古代人是走那样的路走过来的,我们现代人是不是也要走一遍古代人走的路,才算是继承了经典文化?过去的路是不是唯一的路?
我想起我小时候去姥姥家,总要经过一座山。山上有一条羊肠小径,是人们经常走踩出来的。后来上学学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立即就想起山上的那条羊肠小径,就理解了鲁迅说的话。
可是,现在随着城市化进程,那座山早已被房地产公司铲平盖上了楼房,那条羊肠小径自然也消失无踪。
路都没了,我就不能上路了吗?
不,我们有了新的宽阔的可以走车的马路。
这让我想到学习这件事。
学习若不是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那么为何要学习?
古人走过的路,采取的方式,一定也是因为在他们的时代,那会让他们生活得更便捷、更美好。
所以,我不懂文化是什么,但我从一个凡夫俗子的角度看,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学,它不是硬性传承的,而是应人们的需求留存和形成的。
就像自由市场经济,满足人们需求的便有交易,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就被淘汰。
学习也应该是这样吧。
我不是觉得古诗不好,书法不好,我只是觉得我学习的状态不好。
当我既不了解古诗,也不了解书法时,我无法产生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和夫妻之间为了尽到夫妻义务的性生活有什么区别呢?
有些人在分享自己被迫学习(钢琴、书法、背诵)的成果时,往往会感谢当年逼迫自己的父母。然后旁边观众就会觉得是的,学习是要靠逼迫。人们会说:尽管你现在不理解不高兴,将来等你成功那天你就理解(父母、老师)我的苦心了。
这就像山上的小路一样,人们看到从这条路可以穿过去,就认为必须走这条路,认为这是唯一的路。
从我自己的感觉说,当我有困惑的时候,我是需要停下来想清楚的。不然,就算我有一天获得成功,我也不会感谢逼迫,而是会遗憾:“我选的路真的是对的吗?我是不是错过了别的路?”
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走两条路,不可能重新再试一遍。因此,一旦上路,走了便走了,时光就搭进去了。
路可以中途放弃、改道,而时光却不能流返。
时间(生命)才是选择的最高成本。
另外,从人的能力上讲,理论上,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去成就一些事业。所以,努力根本从来就不是个问题。就是,无论如何,人都是走在路上的。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高兴地走在路上。
既然路是一定要走的,也是一直不停地走着的,那么人和人的差别,真就不在于走路与否,而在于自己走在路上是什么心情。
当然,每个人追求不同。有的人就是喜欢听从权威指导并获得权威认可,这才能让他们有安全感。
而我不是,我希望我能自己确认我走的是自己想走的路。我不需要听从谁,我只想听从我的内心。我也不需要谁的认可,乐趣是最甜美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