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 李冰修建都江堰

文 / 文元

《孩子爱听的历史故事》系列 049 李冰修建都江堰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在位时,很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李冰受到重用,被任为蜀郡太守。蜀郡就是指今天四川成都一带。

在古代,蜀地,也就是四川成都平原一带,每年都要发大水,有“泽国”之称,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流到当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

根据这些观察,李冰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设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则可以泻洪,一则可以灌溉,发展农业生产;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经过周密策划,李冰决定先从玉垒山开始。他亲自带领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然后在江心用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堤堰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干渠的起首处就是宝瓶口。他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连接宝瓶口,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这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

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可充分保障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前后的泥沙。这些辅助设施使都江堰成为一个宏伟而缜密的系统工程。

小朋友,都江堰的修成,不仅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而且从内江下来的水还可以灌溉三百多万亩良田。从此,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都江堰水利工程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二千多年来,一直到今天,还在发挥着巨大的排灌作用。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我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儿童故事,欢迎继续关注我的文集:《孩子爱听的历史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049 李冰修建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