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名写作者,最大的梦想是什么?应该是通过写作获得认可,实现财务自由,进而名利双收。那怎么才能做到呢?
本期谈写作牛人堂请来了新媒体时代下颇有建树的经年鲤老师。经年鲤老师名头满满、成果丰硕:自由撰稿人、时尚杂志编辑和专栏作者、《》签约作者、《》短篇小说专题编辑、磨铁超好看签约作者等等,著有《夜幕下的地安门》、《晨光微启》、《封城》等等。
能得到经年鲤老师传授如何写作的经验和知识理论,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幸运。事实也证明,经年鲤老师言语温柔,知识渊博,逻辑思维能力强,从个人经历出发,到整个新媒体时代变迁,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虚构小说的现状和特点,到写作者怎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小说,娓娓道来读者取向价值下作者如何坚持传统的文学创作特性,让人受益匪浅,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一、新媒体发展的变迁:改变了传统的读写习惯
新媒体这个概念,是相对传统的纸质媒体来说的,应该说,它产生于网络,兴盛于网络,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推广,广泛度、便利性和时效性早就超越了纸质媒体。经年鲤老师借用了文艺评论家李林荣在他的文章《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读写》里的一些观点,认真阐述了新媒体发展的每个阶段及其对传统写作阅读习惯的冲击。
第一个阶段,个性表达与类型化的聚集和并存。
这一时期,主要是网易、新浪这样的门户网站以及从上世纪末互联网初兴之际,很多人开始借由博客写一些带有散文式的博客日志,文学读写开始向印刷纸媒之外的数字虚拟空间加速延伸,文学文本的写作者、阅读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即时互动也更加便捷。当然,早期的网络文学门户网站的标准形态开始形成,比如榕树下,实现了第一轮的商业盈利和市场转化。
这个时期并行了两种形式的写作热潮:一种是个人博客式的写作,让“想写就写”成为流行习惯;另一种是网络文学门户网站的市场化和商业化,这些门户网站通过对文学阅读数据的分析,总结和推出出高度类型化的长篇通俗小说,也就是俗称的“写作套路”,“新媒体+”的文学模式正式走上文学征程。
第二个阶段,微书写冲击书面语修辞传统。
2006-2007年出现的微博,具有更加突出的人际活动能够特点、更加强化的社交密度与时效性,很快占到了新媒体队列的前端。
逐渐地,一种可以覆盖全天的、可以对应日常生活各层面的微书写和微话语方式蔓延开来,冲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比较贴近经典文学文本修辞的书面话语体例,逐渐形成了社会的流行话语和流行修辞。
微书写和浅阅读习惯形成,抑制了精致修辞和深度阅读的传统。
第三个阶段,在虚实世界中找寻文学坐标。
2011年,微信的横空出世,代表了新媒体挺进中国社会生活腹地的崭新一步。如今的微信已达到月活跃用户超过11亿人的惊人规模。更进一步融通了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让每一个微信用户可以在现实和网络两界随时转换、相互支持。
互联网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地感受到自己可以同时拥有现实生活情景和虚拟生活。新媒体的文学创造,应该对文学传统的不断吸收、消费和重构,以及这种越来越深刻的个性化虚拟体验的实现。
二、新媒体时代虚构类小说创作的现状和特点:网络文学
1.纸媒和网络文学冰火两重天,网络文学成为虚构类小说写作者的出路。
首先,纸媒依旧存在,其门槛很高,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写作者能力的肯定。如今的时代,对于原创作者,特别是虚构类文学的写作者来说,出版一本书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网络文学,是一种全新的文学生产、传播和阅读模式,其影响力、传播广度和速度,都是传统纸媒无法实现的。长篇小说《黄金瞳》,它在网络连载时的名字是《打眼》,这部小说一共有1314章,大约450万字,连续写了18个月,平均每一个月写24万多字,每天更新大约8000多字。整个上传过程的总点击率总点击过千万,推荐票达到了150万张,个人订购2万户。
“这是一个最不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句话依然适用于现实情况下的写作者。因为在传统纸媒门槛高、发展萎缩的情况下,我们在纸媒上大有作为,很是困难,这对于苦心写作的人来说非常痛苦;可是这又是最好的时代,我们有网络这个平台,我们书写生活、表达思想,我们通过网络展现自我,我们写下的文字,有机会被阅读,甚至或给我们带来收益,很多新媒体从业者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很多从事创作的人通过网络名利双收,比如白落梅,就是最好的证明。
2.新的读写习惯逐渐形成,催生着写作者的写作风格变化。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说,人人都可以写作,生活在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写作。写作者写作的自由度和广泛性明显提升,因此而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读者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已经从传统纸媒时代的集中阅读、连续阅读,变成了碎片化阅读、间断阅读。在网络文学时代,跟随作者更新的速度,持续不断地阅读,这可能是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每天刷一下,再发个贴,使得阅读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
人们选择阅读的内容,和以往也有了很大的不同。阅读,从以往的求知、探索和思考人生等维度,慢慢变成了偏重娱乐价值和消遣性,因此,通俗小说成为了目前新媒体时代小说的主流,故事内核也变得更注重情节编排的曲折离奇和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更偏重传奇性和超凡脱俗,文字则越发简洁精炼,篇幅更是宜短不宜长。
3.新媒体时代:挑战与机遇并存。
利用新媒体,作者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积累知名度,从而带动自己出版物的销量。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没有其它的隔阂,作者可以用自己最擅长、最舒服的方式包装自己,可以成为自己作品的推手。可以用产品经理人的思路来持续打造个人品牌,增加知名度。
网络写作被平台化,作者更多变成平台提供内容的写手,而平台靠着大量积累内容来吸引资本,资本介入主导了整个网络阅读和写作的走向。这就是目前新媒体时代阅读和书写最主要的现状。
很难存在“忠实”的读者。作为快速浏览、快速刷新的时代,信息推出的速度太快,已经是以秒为单位。即便是很棒的文章,很优秀的观点,得到了广泛传播,但也太容易被遗忘。我们都有切身体会,就是“文章太长,读不下去。” 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新媒体时代的世界太过繁杂,读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被转移,即便是粘性很高的读者,都很难不变得贪心,很难节制,很难持续地关注一个写作者的文章。这也是对写作者本身的一个无法忽视的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创作小说
1.语言:流畅、质朴、精准、简洁
最基本的,我们得保证文字流畅,没有明显的书写错误,没有阅读障碍,注意细节描写和叙事控制,尽可能让写出来的文章符合更多受众的阅读期待。
第二,小说的文字一定要质朴,要恰如其分,要与内容相符,不要炫技,不要刻意去追求一种单纯的文字的美感。如果我们书写诗歌,书写散文,我们可以让文章看起来华丽,可以让文字本身自带光芒。但是,如果这样来写作小说,特别是受众于大众的通俗小说,那就会引起读者的反感。
第三,语言的丰富度和精准度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在长篇小说中。小说人物以不同的身份出现在小说里面,比如一个啰嗦的人在小说里说话就很啰嗦;一个教养很好、语言使用很精辟的人,在小说里说话就应该是很精辟的。市井当中的走卒贩夫用一种语言,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又是另外一种语言。
第四,简洁。快速进入主题,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讲述故事,这是当今很多故事,特别是短故事平台,对作品的第一要求。大家都很熟悉的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虽然脍炙人口,但真正读过这本书的人少之又少。
另外,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语音风格,让自己的写作能力更加丰满,视野更加开阔。在这些不断的尝试和摸索下,找到自己觉得最能驾驭的,最舒服的一种语言,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
2.小说的情节:奇思妙想,逻辑合理。
如今的读者,对于故事情节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倾向于紧张、曲折、惊险和刺激,这就逼迫着写作者越来越注重情节的设置,这也是对写作者的考验。
我们就需要在情节上面做更多的构思,比如不合理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的速度变化,也就是突然的加速和明显变化中的节奏感,这在网络小说中已经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当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时,读者也会跟着“松一口气”,然而,真的只能是“松一口气”,甚至于一口气还没有松完,新的挑战、困难、僵局、考验已经到了,这样,才能不断吸引读者读下去。大家有机会可以读读常舒欣的《余罪》,一共八本书,故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在架构情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逻辑自洽,包括时间线、人物关系、行动的根源,等等,这里又涉及到一个人物塑造的关键性。比如说你所要描写的是下面这样的情境,一个高中女生发现自己书包被扔在地上,那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情节设置上面,前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如果故事线不止一条,时间线上面存在倒叙、插叙等,逻辑同样非常重要。不仅仅是悬疑侦探解密类的小说,任何小说都要注重这个方面。
3.小说的布局:总体性的设计原则不能忽视
小说的布局包含两个概念。
第一个是叙事布局,也称为小结构、叙事结构,简而言之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多写”“哪里少写”的问题。
第二个是整体布局,也称为大结构、意义结构,所指向的是小说的深层价值,是否符合人类文明进化和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我们称之为“节约原则”,具体而言就是用最少的篇幅,传递最大的价值,而不是作者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喜欢怎么写就怎么写,更不能写成平均分配时间和篇幅的“流水账”。
在我们构思一部小说创作之初,布局非常关键,特别是对于长篇小说而言,而实现它的一个办法就是大纲的写作。
第三个,我们要特别注意总体性原则。虽然当下的网络文学有所削弱这个原则,但要写出好文章来,必须注意总体性原则。
那么,什么才是作品的总体性呢?以《红楼梦》为例,我们需要知道,这部作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要有三言两语把这个小说的叙事总体性问题说出来的能力,然后再讲它是如何实现叙事目标、如何呈现叙事主旨的方法,包括语言风格、细节描写、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与总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4.小说的意义:传递正能量。
有价值的文学创作,应该要穿透那些类型化的感情与自我认识,贡献出真正对社会、时代和人性的思考。
首先一点,我们要接受“读者选择”这样的模式,就像有些人喜欢吃快餐,有些人则一定坚持吃健康食品一样,不要低估读者的品味,如今,模式化的网文已经越来越呈现衰败的趋势,不仅仅是因为读者看多了,看腻了,读者本身也在成长,也在思考,也在寻找更有营养的作品。
第二,我们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不是要跟着新媒体时代包罗万象、变化多端且飞速发展的世界亦步亦趋地诉说我们的生活,而是要模拟自己内心真正能够触动自己的感受,重塑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与体会。
至少,在我们动笔写下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地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它可以是生活的一个点,一个面,也可以是对整个宇宙的思考,无论哪一种,在作者心目中,一定要有意义。
同时,也要特别注意三观,因为我们写作小说,不是只给自己看,而是要拿给读者阅读。三观不仅仅涉及到作品能否发表这个层面,更会反映写作者本身的思想,所以要慎重。
并且,在我们创作小说时,要注意一点,那就是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观点、质疑,都要通过故事来表现,切忌直接的议论。这是叙事类散文惯用的方法,却不能用在小说里。我们的故事是有穿透力的,我们想要提供给读者的,是透过故事本身,对其意义的思考和领悟,这才是小说最大的魅力。
四、成为小说家,你需要具备三个重要特征:
一是敏感度。指的是对生活具有高度的敏感。很多时候,听很多写作者抱怨,说素材匮乏,不知道该写什么,能写什么,更不知道该如何寻找素材。其实,素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多听、多看、多思考,这是帮助我们建立敏感度的一个办法,如果你先天对很多事情不敏感,那就更要主动地训练自己,要做到勤奋。
要允许自己保有好奇心,像小孩子一样,对很多事情多问一个为什么?小孩子的为什么或许是想要一个答案,而我们的为什么,是想要发现事情背后的逻辑,出现的原因,隐藏的危机,可能的解决办法,等等。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看问题和事情的深度就会不一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会不一样。
第二点是想象力,经年鲤老师觉得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能力。让我们的头脑有别于普通人的地方,也是让我们可以透过文字来构建崭新世界的能力。
比如说J 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虽然西方的魔幻小说由来已久,但是将它与当代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作品并不多见。
经年鲤老师还联系了自己创作《地铁侠》的过程,讲述如何从朋友拍的一张照片展开想象,进而创作出一篇好小说,说明想象力是我们创作小说的工具。
第三点是积累知识。只有成为一个博学的人,我们才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这个世界,才能让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耐读,有趣味,才能分辨什么是有价值的文学作品,才能不断提升个人的领悟力,也才能驾驭更多种类型的文学创作。
一是泛读,阅读的范围应该尽量广博。
其次就是精读,多读读当代的作品,了解市场走向、读者的关注。
第三,就是要积累,要查缺补漏,要厚积薄发。注意阅读一些自己写作比较薄弱的类型小说,比如说女性作者,往往都不太熟悉科技,那么不妨去读一些硬核科幻,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那么男性作者,可能不太擅长情感类的写作,也不妨读一读这一类的作品,可以让自己的文笔更加细腻,更加生动。
第四,要宽容,不要带着偏见,不要惧怕批评。一个是不要对不同的小说类别有偏见,要学习可取之处。其次,就是不要对自己的能力有偏见,不要惧怕批评。
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走写作这条路。参加工作后,写作于我是报告、调研文章这种严肃板正的事情,多年的工作经历早就磨平了我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应该说,我是最不会写故事的人吧,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两年,我的工作接触到了各个阶层的人,让我对社会百相、人生百态有了新的认识,有一件事情,我特别想写出来,甚至我觉得,如果能写出来,意义不下于《我不是药神》,可是在我动笔之时,我发现很难设计情节,而且基于一些隐私和保密的要求,我并不能告诉他人,也不能如实地写出来,我想基于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事情做一些想象力,传达我最基本的观点,可是写作能力还不能达到。需要多练习,多积累,希望能实现我的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