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 --读第五十六条《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有感

       

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 --读第五十六条《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天读了第五十六条《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心里风尘的记忆慢慢打开了。

        任教这十年中,是比较宽松的十年,我能够去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领导也很支持。曾记得在其他乡镇任教的时候,我给孩子们组织了一个诗社,让孩子们投稿,选取好的诗歌作品来进行表彰鼓励,这些都是我深受《死亡诗社》的影响,是这部电影让我看到诗歌的力量。来到现在的学校后也曾经在前年给孩子们组建了《萌芽》诗社,出了两期期刊,但是遗憾的是我没有坚持下来,但是我犹记得那时候孩子作品给我的惊喜,我们真的永远无法知道孩子们拥有广袤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研读苏老师的第一条建议开始,慢慢地进入到了苏老师的教育世界和精神世界。在读到第五十六条的时候暮然回首我才发现,苏老师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任教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我这一边的研读是浮在表面上的,因为我没有把苏老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联系起来并且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我在心里也暗暗决定,读完这一遍后得更加认真地研读第二遍,我相信第二遍我会收获更多。

        苏老师在这一百条中所提到的建议都是作为一位教育的智者的潺潺细语,教育一定是一个慢动作和孩子领着我们这一只蜗牛前进的过程。孩子不是蜗牛,我们才是那只自以为是的蜗牛,有多少时候我们已经跟不上学生的新时代思维了呢?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苏老师笔下那个抱怨的老师:孩子来的时候,既聪明伶俐,又勤思好问。可是你瞧,到了五年级,他已经是个平平常常的学生,而到了六年级,他就不想学习并且掉进不及格学生的行列里去了……”我们作为一线的乡村老师,我们有过考虑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呢?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都不具有延续性,我们很少能够从一年级一直把孩子教到六年级毕业,所以片段性的教学现象如果不深入思考他们之间的联系我们很难从这些现象中总结出有用并且智慧满满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按照教学论的道理来说应当是这样的: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获取新的知识就应当越容易。可很多时候事实上完全相反: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他往后的学习反而越艰难。

        苏老师指出了现代教育系统中存在的弊端:许多时候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智力的训练,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别人的思想,却没有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句话简直就是醍醐灌顶,我们的教育是相通的,我们所面对的教育问题也神似。我们日常中大部分给他们下的任务都是识记,保持,再现。这种学习的方法根本不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并且培养自己思想的能力。

      苏老师用三十三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把儿童的生动的词语和儿童的创造作为教学体系的基础。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苏老师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让他未来的学生——六岁的学前儿童每星期到学校来两次。然后带领孩子们感受体验这整个世界万物的美好,苏老师认为:在这种思维课上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这样的学前教育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影响重大的。

        苏老师认为: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的关系。因为只有当词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的带有深刻个性的创作工具的时候,才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这个工具,正是要在童年期和少年早期加以运用。如果儿童在小学里没有学习用词来进行思考和创作,那么到五年级再来开始这项极其精细的劳动,就毫无意义了。

        我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不喜欢学习的原因了吧,因为他们的大脑中没有思维的创造和惊喜。

        所以亲爱的老师们:行动起来吧!相信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给他们创造足够的机会来认识观察这个世界,在这个美好的春天里带着孩子们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好,让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写出一篇篇美丽的诗歌,相信只要我们给了孩子机会,他们就一定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 --读第五十六条《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诗人! --读第五十六条《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