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医脐针学习笔记(齐永)

一、易医学

是易经的三大流派之一

是独立的医学体系

是东方思维的产物

二、易医脐针与其它针法的不同之处

1、理论不同

2、用针不同

3、全息不同

4、所行的经气不同

三、易医学法则

(一)太极旋转、周而复始法则

太极是万物之母

太极是“道”

太极是个圆,是阳运动的轨迹

太极是个“数”

(二)阴阳为根、阳主阴从法则

阴阳学说的产生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主阴从、阳主阴辅

阴阳是万物之根

(三)易道为变,合参三才法则

1、易穷则变,天变、地变、人变: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永远存在的,是易医的魂,因为天地旋转,日月轮回,阴阳一直都在变;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其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也是不一样的,懂得了这个道理在治疗疾病时就要考虑到许多方面,其中就包含了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时空”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治疗方法也就不同,这就是“变”。人类的生活频率必须与天地自然的频率同步,这样人类才能健康,才能长寿,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境界。

在易医治疗里,可以用针法治疗,可以用药物治疗,同样也可以借助天地的时空转换来治疗疾病。时间的旋转可以治疗疾病,空间方位的移动依然可以治疗疾病,如果将时间旋转与空间方位移动结合起来,再加上易医脐针的治疗,自然疗效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天变”就是指时间的变化。比如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现代人的计时只是表述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而先人在十二地支与时辰关系里不仅仅是计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计时来了解天地里五行元素的旺衰。比如十二地支的亥子两个时辰属水,寅卯两个时辰属木,巳午两个时辰属火,申酉两个时辰属金,而丑辰未戌则属土。十二时辰五行所属对易医学派在临床治疗上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天的十二时辰里,人体机体的状况随时间的流转而处于五行的变化里,而这个五行变化对人体机体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关系到身体的健康,也关系到疾病的治疗效果。治疗疾病必须要有天变(时间变化)理念,要知道在某一个时辰大自然里五行元素的旺衰关系,从而指导临床。知道十二地支的五行所属,就能轻而易举地利用天道来加强治疗时的临床疗效,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易经的比合关系来治疗疾病。

比如在五行属木的时间段(寅卯)治疗木位之病,在五行属火(巳午)的时间段治疗火位之病,在五行属金的时间段(申酉)治疗金位之病,在五行属水(亥子)的时间段治疗水位之病,在五行属土的时间段(丑辰未戌)治疗土位之病。如果进一步明白这个位的疾病是太过或不及,还可以利用其五行相生相克的制化关系来进行补泻,效果更加可靠,速度更加快捷。   

 比如治疗高血压,在下午1-3时疗效最好,从易医的角度,高血压是离位(离宫)之病,是离位太过的病,是离火上升而无法下降的疾病,它的症结就在升过而无法下降,所以使其下降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手段;在下午1-3时(十二时辰属未土)治疗高血压主要就是取天时属土来泻离火,使太过的离火重新进入周而复始、左升右降的太极循环里。利用天道的循行规律来治疗疾病既轻松又便捷,同样,在扎脐针时所取的方位与天道循环是一致的,也是取离、坤为主,同样体现了泻离火的原则,将天道与治疗协同起来。又如,消化系统病人,治疗时间最好是安排在十二时辰属土的时间段,这样治疗起来既省力又高效。

“地变”我们通常指的是地理的变化,常指空间“方位”的变更。空间方位的变更依然是五行的变化,是阴阳变化的另外一种形式。地理的环境造就生活在这个地域人的特性、喜好、风俗、观念,并因之影响身体、情绪、心理等等。地理方位存在着五行元素,如果以一个出生居住地为中位的话,那么这个中位五行属土(五土居中),在这个居住地的东边五行属木、西边五行属金、南边五行属火、北边五行属水。了解了地域与五行的关系,就可以利用这种内在的关系来进行易医治疗。

比如生殖泌尿系统疾病,是坎位的病,可以使用易经里的比合方法进行治疗。可以嘱其向北方移动,比如上北方旅游、比如在原来居住地的北面居住等,最方便的就是将病人的床移动到房子的北边,这些方法都是因为方位移动带来的治疗结果。   

 比如消化功能不好,如果移动的方向是东方,那么就有可能加重消化不良症状,因为东方属木,而消化系统疾病属土,是土不及的疾病,原本就土不及,到了木地,木能克土,自然症状越来越差了。   

 所谓的“人变”是指要考虑病人的性别与年龄问题。从易医的角度来看,男人为阳,女人属阴;男人阳盛而阴衰,女人阴盛而阳虚,这个盛衰关系是先天的,也是无法变更的。所以在治疗中遇到同样一种疾病可以因为性别的不同而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同。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病人的年龄。婴儿为“一阳初生”,机体娇嫩;少年属阳气上升,“少阳境地”;青年是“三阳开泰”,精力旺盛;中年属“阳明燥金”,阳气回归;老年是“收藏颐养”,“落叶归根”。这些机体变化的表现其核心是人体的阳精在生命循环过程中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对机体的阳精旺衰进行评估并指导治疗方案。   

作为华夏文化源头的《河图》说明的是“阴阳五行”,《洛书》告知的是“平衡法则”。中华文明史是紧紧地围绕着“阴阳五行”、“平衡法则”这两条主干线而生存繁行的,脱离了“阴阳五行”,脱离了“平衡法则”,中华民族就很难发展壮大。中医的核心是“中庸医学”,中庸就是“平衡”,《内经》中“太过者抑之”、“不及者助之”,中医临床上使用的“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讲的就是平衡。男女的阴阳旺衰不同,男人重在补阴,女人重在壮阳,治疗原则自然不同,这也是平衡法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平衡法则也叫反道而治,就是反其道而治之。男人属阳而主升,女人属阴而主降,利用反道而治就是要采用“降阳而治男”,“升阳而治女”。所谓的“降阳治男”是指男人往往因为阳气升发太过而易冲动、情绪比较难控制、血压增高、交感神经兴奋等症状,是阳太过的表现,要对阳进行肃降,脐针治疗常采用“右降四针”或“补肾三针”。

2、易医治疗的整体理念

“治病的人”和“治人的病”是区别中医和西医的分水岭。古人说:“三理不通,医道稀松”,这个三理就是指医理、地理和命理。

医理主要是指医生的医学水平,对医学理论、操作、方剂等是否熟悉,精通。地理是指病人患病是否因为其居住的地方、工作的环境的地理因素造成的。而命理是指病人所出生时的天时地利,并在这个天时地利下对这个出生的人终身的生、老、病、死的自然的生命规律所产生终生影响的因素。如果我们掌握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研究它,干预它,或者顺应它,并且尊重他的自然寿命。

“中医者治人”,指的就是治疗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单纯的疾病,故在治疗中必须要有整体理念,这个整体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整体理念是指人的机体,因为这个人得病必有得病的道理,为什么同住一间房的人别人不得病而只是他得病?无论这种疾病轻重,都是这个人出了问题,这就要从人的整体来看这个疾病。比如一个人得了“痛风”,那么通过这个痛风症状,我们就清楚是这个人摄入的太多而消耗的太少,体内嘌呤碱类代谢产物积聚过多,从而间接地告诉我们这个人的消化系统出了问题,就要治疗和调整其消化系统的功能,使其达到正常。    比如,老年人出现了“老花眼”,虽然表现是眼睛的老花,但是从易医学的角度来看是这个人的肾水枯竭的表现,是水不涵木的情况,如果仅仅从眼睛入手来进行调整,疗效肯定不好,但是从补肾水的角度入手这个老花眼就会大有好转。眼睛的问题其根在肝,而肝的问题就要注意肾了。人老了,机体功能全方位的下降,西医叫“退行性病变”,但是在易医里认为这是肾的功能下降的结果,要推迟和延缓衰老,补肾是最主要的。所以说整体理念的第一种是机体的结构整体,看任何一种疾病都要考虑到是这个人得病,治疗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单一的疾病,要不就落入了“下医”的范畴了。

 第二个整体理念是指天地人三才层次,一个人只要生病必然有生病的时间、地点,以及个人的先天疾病易趋性,既可以从上述时间或地点里来了解该疾病的发生情况,也可以从中得到治疗该疾病的方式方法,因为任何一个时间得病就可以在其相反的时间段里得到其治疗的“太极点”,只要这个时间准确,治疗的方法就出来了。同样,从得病的地点(方位)来了解疾病就会很容易地知道这个疾病的五行所属,知道了这个疾病的五行所属就知道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而且特别简单,便捷。如果我们在治疗任何疾病时都不忘记得病时的时空概念,治疗时我们就可以选择最佳的时空阶段,尽量达到天时与地利结合,天地与人的疾病结合,就可能获取最大的临床疗效。故说“易医治疗,三才(天地人)共参”。

人的健康是暂时的,短暂的,而人的不健康是长期的、永久的。易医学里,健康的理念是阴阳平衡,传统中医认为是阴平阳秘,都是说明阴阳要谐调。所谓的阴阳谐调是指阴阳是和谐的,不能一方过盛一方不及,更不能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但是人类从出生开始,体内的阴阳就是受出生时时空的控制的。人类生活在天地的框架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受天地的影响,都是在大自然的太极圈内生活而受其影响与干扰,这种影响与干扰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好的影响,一种是不好的影响。在好的影响下我们生活的很舒适,与大自然极为和谐。在不好的影响下我们就生活的很困难,经常遭受天灾,在大自然的面前我们人类是极其渺小的,我们就像一个蚜虫寄居在这个地球上,这是我们应该的定位,在天地的面前我们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是在天地的庇护下生活,千万不要有一种“夜郎自大”情结,不要得“狂妄症”,认为我们能改造天地,历史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改造天地的代价是需要几代人来偿还的。   

 从干支记时里了解每个人的先天疾病的易趋性。天干里的干干组合说明的是每十年的五行节律,在每个十年里逢甲己年五行属乙庚年五行属丙辛年五行属丁壬年五行属戊癸年五行属,其中遇阳干之年为太过,遇阴干之年为不及,所以任何一年不是太过就是不及,比如遇甲年是土太过之年,遇乙年则是金不及之年,遇丙年是水太过,遇丁之年是木不及,其它依此类推。每一个人出生时天地就留下一个烙印,在这个烙印里自然留有疾病的信息,比如出生在甲年的人在出生后其生命档案里就有土太过的信息,如果遇到土不及的年份,那些原本土不及属命的人就会得病,但是这个人却不得病,因为他的土太过在土不及的年份里好过的很呢。同样如果这个人生活的住房是缺土的情况,同样对他就没有那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对于其他人就可能会得土不及的病。因为每年都是五行太过或不及,所以每一个人在其生命里都保留了这种疾病易趋性的信息,了解了这个问题对易医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可以判断任何一年里任何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治疗方法与手段。其手段依然是“反道而治”,依然是“太过者抑之,不及者助之”。

3、脐针疗法里的三才理念

(1)“落脏”法门是在人的层次的治疗理念:脐针的落脏治疗法门是易医捷径方法。无论临床上有多么复杂的症状和表象,在易医“人”的层次里主要体验在这个“落脏”里,“凡病源于脏,凡病落于脏”,抓住了脏就是抓住了疾病在人的层次上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虽然落脏是在人体的范畴里,但是这个“落脏”机理是源于《河图》中的“五行归位图”,又因为“五行应五脏”的易医原则,所以将疾病落脏的方法即对人体五行之气的旺衰比较容易地表现出来,也提示了在调整机体的阴阳五行之气的入手,而这个入手是在“人”的层次中的。

(2)“落位”法门是在地的层次的治疗理念: 在脐针治疗中最重要的就是方位,方位是易医的灵魂,没有方位也就没有易医脐针,而这个方位在临床上是治疗一切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方位的治疗方法就是“落位”,知道疾病的信息后按照易经八卦的方位来确定治疗疾病的对应方位。易医脐针是以“后天八卦图”和“先天八卦数”为指导的。在临床上无论用什么方法来了解病人的疾病信息,最后都是用“落位”进行治疗,而这个“落位”是在“地”的层次里的。比如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痛症的“脐洛书全息”,“脐八卦全息”等都是这种“落位”治疗。   

 (3“落时”法门是在天的层次的治疗理念: 所谓的“落时”治疗就是从时间方面来获取病人疾病的信息,时间属天,故“落时”是来自于天的层次。    

“落时”法门在易医脐针里使用比较多,只要知道什么时间得病,或者什么时间有规律地犯病,就可以从这个时间信息上来制定治疗方针。“脐十二地支图”治疗一切有时间规律的疾病;“六经辨证"也是时间规律的治疗方法;“互卦针法”、“对卦针法” 都是立足于“落时”法门里“天”的层次的治疗理念。知道了天就已经知道了地,通俗地说,知道了时间就知道了方位,有了来自于时间(天)的信息就知道了方位(地)的治疗。

(4)天地人三才合参的治疗理念:了解了天、地、人三才各自在易医脐针里的使用范畴,在脐针的临床上就应该尽可能地将这些范畴和理念最大范围的使用在一起来获取最大的临床疗效。

 单纯的从“落脏”人的层次治疗:比如,临床上遇见一个老年妇女左膝内侧疼痛,活动受限,那么我们从经络走向知道这是脾经的走行路径,故落脏在脾。脾与八卦的坤对应,故取坤位一针,当即见效。这种扎法即落脏于坤,还对应人际关系老母,所以一针对应两个归类,都是人的层次。  

单纯的从“落位”地的层次治疗:就诊或居住的地点经常发生变化,这时单纯的“落位”治疗就比较好用。举例,有一女人身着一身蓝来就诊,诉在国外压力大,思想负担很重,情绪非常压抑,夜不能寐。她当时来的方向是从诊所的东边来,故我当即取“雷风相薄”两针,二十五分钟后说非常舒服,已经好几年没有这种感觉了。女人身穿一身蓝,为巽,来自于东边,为震,故取“雷风相薄”,而且易医临床有言:“妇人肝为本,男子肾为根”,取“雷风相薄”没有错。如果这个病人 不看其身上衣服而直接扎震应该也会有很好的疗效。   

单纯的从“落时”天的层次治疗:单纯从落时来治疗疾病更加方便,只要 知道病人生病的时间或者来看疾病的时间,就可以从十二地支图来找到对应的时辰,直接扎这个对应点就可以了。    举例,一病人,男性,56岁,因为每晚12点多开始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从时间规律上来下针,取“脐十二地支图”的子时扎一针,再在午时的方位扎第二针,三次以后症状消失,随访一年没有复发。从这个病例采用的就是单纯“落时”的治疗方案,子时犯病取子时方位就可以解决,考虑到易医临床治疗方法“强心必须补肾,实肾必须强心”的心肾同治原则,故加午时一针,形成八卦上的“水火既济”组合,这种扎法也是“对卦”针法,一个组合归类了两个治疗方法。

“天地人”三才合用治疗:临床上最为常用的“天地人”三才合用的方法是将人的“落脏”加上地的“落位”和天的“落时”,在一个病例上共同使用,疗效立竿见影。    举例,一女性病人,颈部不适、疼痛累及肩背部五年多,近日加重连后仰前俯转头均出现疼痛,特别是阴天或者劳累之后更加厉害,常有恨不得一刀将头颅割掉的想法。检查后发现疼痛部位主要是在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对应十二地支申,故从“脐十二地支图”申位对应点扎针,扎后转头等已经明显好转,定针后拍打病变区,留针55分钟后拔针,无任何不适。次日随访,痊愈。    这个病例从病人的症状、体征上知道其病变的经络,然后从经落脏、从脏落时,找到对应的时辰,再根据时辰与方位关系取之。一针之间包含了天地人三种理念和三种归类的方法。

女子肝为本、男子肾为根;练功+易经;

免疫系统疾病:

常见妇科疾病的脐针疗法参考

脐针治疗妇科病疗效很好,可以说除了疼痛性疾病、功能性疾病以外,疗效最好的就是妇科、男科病,对一些妇科病其疗效之好可以说出人意料‘’

1.卵巢肿瘤

本病是妇科常见的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最常见的是卵巢囊肿。卵巢肿瘤在西医里分类繁多,按卵巢组织发生的来源,可将肿瘤分成五大类,如发生于体腔上皮、生殖细胞、特异性腺间质、非特异性间质以及转移性。在中医学里可能属于“肠覃”范畴。并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气滞血瘀或痰湿瘀阻造成。

气滞血瘀:由于情志不遂,悲恐不乐,肝气失于疏泄,或邪气阻滞经脉,气机不畅,聚积腹中,积而成块。患者烦躁易怒,面色晦暗无泽,口苦咽干,形体消瘦,肌肤甲错,下腹疼痛有肿块,舌质紫黯或见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或涩。脐针治疗可取“雷凤相薄”加坎、艮,或“山泽通气”加震或巽。

痰湿瘀阻:饮食不节或肝郁犯脾,以致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反下注而为痰浊,痰停气滞,甚者血亦受阻,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搏结,积而生痕。患者身困无力,形体肥胖或水肿,胸腹满闷,月经失调,白带增多,下腹肿块,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沉或滑。脐针治疗可取“四隅位”或取坤、良、乾、坎四针。

卵巢肿瘤疾病从易医角度出发,规律就是它们落脏的本位都是坎,而肿瘤的本位都是艮,这样不管其肿瘤的来源,或其分类,只要抓住这两个关键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治疗了。

在临床上,卵巢肿瘤在脐部的坎位有所变化,多是在相应的部位出现一些小的增生, 其形如同皮赘;如果这皮赘在患者脐部坎位的右侧,其右侧附件有肿瘤;如果在左,其左侧附件有肿瘤,直接用针扎皮赘,同样收到十分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卵巢囊肿时,还应该考虑到囊肿本身的问题。囊肿的本位是艮和坎,因为囊肿是肿瘤体内包含液体,这些胶状液体可以增生得很快,故有些囊肿在腹腔内长得很大,对这类病例应该考虑到是“水土不合”,是土不克水,故水湿停留、泛滥,就要采用“水土合德”的治疗原则,取其本位艮或坤+坎,采用坤+坎的二针或艮+坤+坎的三针治疗。

2.子宫肌瘤

本病是由子宫平滑肌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因肿瘤在子宫壁的层次不同,又分为浆膜下、肌层、黏膜下三种类型。根据其临床表现以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带下多、腹内有肿块为主要表现的特点,属于中医“崩漏”、 “带下”、“疲痕”等范畴。 该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是气滞 、血瘀及脾肾不足引起。

气滞:因为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滞于胞中,忧思易怒,血气不和,皆可致瘀,瘀积日久,则可成痕,或经血不净其妇科特点是经期延长,淋漓不断或骤然大出血或痛经,或白带增多,下腹积块。全身症状可见经前乳房或小腹胀痛,胸胁不舒,抑郁不乐,舌苔薄润,脉沉弦。脐针治疗可取“雷风相薄”+坎+艮

血瘀:多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乘虚而入,凝滞气血,或因房事不洁,余血未净与邪相搏成块,瘀血停于胞宫,新血难以归经则崩漏。其妇科特点是经期长,或崩或漏,红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积块固定不移。全身症状可有痛有定处,状如针刺,拒按,舌质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脐针治疗可取“水火既济”+震+艮位。

脾肾不足: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多产房劳太过,或因饥饱不节损伤脾肾,脾肾失职,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胞络,与血气相结,积而成癥。妇科特点是经期长,或崩或漏,经色淡,腹中积块按之舒,带下清稀。全身症状可见腹胀畏寒,腰酸气短,尿或多或少,色清,大便或溏或秘,苔薄白,质淡嫩或有齿痕,脉沉细乏力。脐针治疗可取“水火既济”+”天地定位”。

从易医角度来看子宫肌瘤,可以不管病因病机,主要抓住两个主要矛盾即是肌瘤与子宫;子宫属于生殖系统,本位是坎位,肌瘤的本位是艮位,故在治疗时必须用坎+艮位。但光扎坎+艮疗效肯定有但并不是最好,因为单一的坎+艮是“土克水”。最好按照易医学的原则进行治疗,其中之一就是“趋吉避凶相生格”,采用艮+兑+坎三针,形成了艮土生兑金、兑金生坎水的相生格局,另外,这三针取法形成了“山泽通气”+坎,使不通的子宫肌瘤用通之大法给打通。这样三针的疗效就远比坎+艮二针要好。

3.痛经

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发生下腹部疼痛或痛引腰骶部,以至于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为痛经。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该病属于中医的“痛经”或“经行腹痛"。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是因情志不调,或经期感受风寒湿冷,或恣食生冷,使冲任两脉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痛经。或素体阳虚,不能温运胞宫,冲任虚寒,经行时气血凝滞,发为痛经。

气滞血瘀: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常伴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经行不畅,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块下量增痛减。舌质紫黯有瘀点,脉弦或弦滑。脐针治疗可取“水火既济”或“水火既济”+震

寒湿凝滞: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黯黑,有块。或畏冷身疼。苔白腻,脉沉紧。脐针治疗可取“水火既济”+震,或取乾+坎+震三针。

阳虚内寒:经期或经前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黯淡,腰酸腿软,小便清长。舌苔白腻,脉沉紧。脐针治疗可取“朱雀三针”(即脐地支全息图已、午、未三针)+针。

气血虚弱: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脐针治疗可取“四正位"

肝肾虚损: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或有耳鸣、头晕眼花、腰酸,或有潮热,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脐针治疗可取乾+坎+震三针,也可取兑+坎+巽三针。

从易医的角度出发,痛经为妇科病,为生殖系统病本位是坎位又是取“洛书全息图”或“脐内八卦图”的离位,这样就形成了“水火既济”,这种配伍可治疗大多数的痛经。如果遇到严重的痛经患者,可以采取单一的止痛治疗,直接使用“脐洛书全息”扎疼痛的反应点,疼痛可以立止。此外,还要注意,大多数的痛经患者都与有关,温中驱寒是治疗的一种方法, 除了使用灸法以外,就单纯的针法可以使用“朱雀三针"。在“脐时间医学理论”时已经讲过,中医的最终治疗方法就是时空转换,时空转换就是与疾病“反其道而治之”,疾病是热,就用冷来治,疾病是寒,就用热来治,这也就是“ 热则寒之,寒则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医师靠中药方剂来进行这个时空转换,而针灸医师则用针法进行时空转换。“朱雀三针”就是模拟中医《伤寒论》里的“麻黄汤”。运用脐十二地支图的三阳一阴(少阳相火、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和太阴湿土)时间的分配,就使这个用针之法得到了极大地发挥和运用,并与《伤寒论》的四个名方相对应,“青龙三针”就是青龙汤,就是春木。“朱雀三针”就是麻黄汤,就是夏火。“白虎三针”就是白虎汤,就是秋金。“玄武三针”就是真武汤,就是冬水。这四个针法就可以治遍四季之病。

4.经前紧张症

该病是指少数女性在月经前出现的一种或数种生理、精神或行为方面的改变,表现有烦躁、易怒、抑郁、易激动、头痛眩晕、失眠、乳房胀痛、腹胀、下坠、浮肿等症状。其特点具有周期性出现,经前症状明显,经后立即消退。根据该病的临床症状,中医分别属于“经行头痛”、“经行浮肿”、 “ 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等。

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机与经前期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经前发病、经行即作、经后自止;主要是经前经血下注冲任,血海充盈,而全身阴血不足,使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其次可因情志不舒,外伤七情而致病,该病起源于肝肾,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肝为主,肝病易犯脾,故起于肝肾,累及心脾。

肝郁气滞:肝气郁结、肝郁化火。多见经前情绪不宁,坐卧不安,烦躁易怒,乳房胀痛,胸闷胁胀,经后症状渐减,月经量多,色红,经期提前。平素少言,胸胁胀闷,不思饮食,烦躁、头痛、 失眠、口干苦,舌红菩薄白,脉弦细数。脐针治疗可取“雷风相薄”,或“山泽通气”加震。

你可能感兴趣的:(易医脐针学习笔记(齐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