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读经典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

      教育是什么?就个人而言,教育是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个人的意识、形成个人的习惯、锻炼个人的思想并激发个人感情的过程,教育会通过增进和改进个人的经验来使人获得成长、发展。就人类而言,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得以延续的需要。就社会而言,教育是社会进步的手段。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这样定义教育的。今天我将第1章“教育是生活的必须品”进行规整梳理。

      一、生活的更新依靠传承

      在物质生活形式中,对于“控制”一词的理解就可以说生物为了自己的持续活动会去征服和控制周围的各种力量。只有掌控了这些力量,生物才得以延续生命。生命就是对环境力量采取的行动,并在此行动中实现自我更新。生命的延续过程,就是生命对环境持续不断地重新适应的过程。

      上面谈到物质生活形式,而“生活”一词,既表示个体经验,又表示种族经验,含义丰富。

      而这“经验”一词,内涵与“生活”一样。就人类而言,信仰、理想的形成与改变,希望、快乐与痛苦的产生与消失,实践的重新创造,伴随着物质生命的更新。事实上,经验的延续是通过社会群体的不断更新得以完成的。教育从其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社会生活的延续。

      在社会群体中的单个成员都会面临不可回避的由生走向死的事实,这就决定了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一方面,现存社会群体中的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群体未来的唯一代表——与掌握了该群体的知识与习俗的成年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这些未成年人不仅有必要保持足够的成员数量,而且需要掌握成年人所必需的兴趣、目标、知识、技能和行为。

      社会群体生活的延续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够完成这个使命。

      二、教育和沟通交流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必需要有更为基本的和更为持久的教导方式时,我们才会把教育方法摆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与其说社会是通过传承和沟通得以持续存在的,不如说社会就是在传承和沟通中得以存在的。

      人们因拥有共同的东西而生活在一个共同体内,沟通交流则是他们为了拥有共同的东西而运用的方法。为了形成一个共同体或社会群体,他们必须拥有共同的目的、信仰、期望、知识,即达成共识,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志趣相投。

      要形成一个共同体,必须保证人们进行沟通交流,以便相互了解,沟通交流可以促成相同情绪和理智倾向的产生,读期望和要求做出相同的反应。

      社会生活不仅和交流完全相同,而且一切交流(即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性。要交流经验,就必须形成经验;要形成经验,就要置身于经验之外,以另一个人的眼光来看这个经验,思考它和另一个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经验的意义。

      不但社会生活本身的延绵不断需要教育和学习,而且共同生活过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对教育的需要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动力,即把经验按一定的顺序和形式进行整理,从而使其易于传承并且最为有用。

      三、正规教育的地位

      既然我们的主要任务在于让未成年人有能力参与共同生活,那么就必须考虑我们的训练是否在形成未成年人的共同生活的能力。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未成年人的能力与成年人的期望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未成年人需要实现接受训练,从而形成有效参与成年人活动的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机构(即学校),和目的明确的内容,即课程,就被设计出来了,在此机构中讲授这些内容的任务则由委派的专门人员(即教师)来完成。正规教育就为未成年人获得系统的经验开辟了道路。

      当社会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社会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时,对正规教育与学习或目的明确的教育与学习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当正规教学与训练的范围不断扩大时,会存在这样的风险:人们在比较直接的共同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在学校获得的经验之间,会产生糟糕的割裂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啃读经典 |《民主主义与教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