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前前后后看了将近一个月,中间又穿插着看完了《金庸传》,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书。

我看书总是这样,一本书看到一半放下,隔了好长时间再拿起来,居然还能接着之前的片段看。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要多读几遍的。因为它不同于之前看到的历史类书籍,它更系统,更客观的反映了数百年前的那个时代。


公元1587年,我出生前300年。

这个时候万历已经不再上朝,张居正也早被打倒,申时行也当了好几年首辅了。看似平静的一年,暗流涌动的时代大潮却已经让这个王朝走向了覆灭。

黄先生写万历十五年,又不仅仅写这一年,而是前前后后的几乎详写了大明这一个时代。

从皇帝、前首辅张居正、现任首辅申时行、著名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以及哲学家李贽等不同角度来分析,展现出来一幅时代的画卷。

看完书又很多的想法,不过这篇却不能算作书评,因为很多的细节都能够引人思考,而写的书评里的却不太多。

最大的感想,就是书中的那句话,真正的当权者不是皇帝,不是首辅,而是二百年来形成的文官系统。他们掌管着国家,让它能够不分崩离析,能够平衡各方势力,让这个帝国能够平静的读过每一个日日夜夜。

不过也正因为太过维持平衡,才导致该发展的没有发展,比如军事,比如科技,比如商业,于是在这个西方世界即将开展一场颠覆性额工业革命的时候,东方这块大地还是像往常的一千多年那样,缓慢的成长着。这样的成长速度,也让西方人眼中的雄狮,慢慢开始沉睡。

二百多年后,拿破仑形容我们这里是一头沉睡的雄狮,他希望我们能够永远沉睡下去。

万历十五年_第1张图片

这本书读一遍是不够的,虽然刚开始时觉得它索然无味,我甚至都扔下了好久没有再看。不过读完之后,却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多,多到我根本消化不了。

比如最后一张关于李贽的故事,有些关于哲学的讨论我真的不太懂。读完之后的理解就是李贽的例子代表着一部分士大夫阶层的思想,他追求心学,却又更在意自己的自由。他著书立说,但黄先生却说他没有什么新的观点。

他的思想似乎跟张居正有所联系,张想要改变那个安于现状的文官体系,却受到了很大阻力,又因为自己的早死而遭清算。李贽也尝试过,不过失败后就破罐破摔直接选择遁入空门,遁入空门后他又极力挑战着程朱理学那一套规则,于是也遭到了反扑。

这样的读书感觉,在高中时我看余秋雨先生《借我一生》时有过,余先生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所以书里讨论了很多戏剧理论,那些是我看不懂的。这么多年过去,我也没有在翻开过那本书,所以也早就忘了他在书里具体说了些什么。

回头得再买本《万历十五年》,再读一遍,应该会有更多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历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