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这样,前几天,我们一班老同学因为太久联系,于是约在一起聚餐,其中有一位同学从澳门回来,带来一瓶年份较新的意大利好酒巴罗洛。
A君说:“这酒好涩啊,受不了。”于是呼噜呼噜地把雪碧兑下去“这样好多了。”
B君说:“哟,这可是意大利非常好的酒耶,挺贵的。”
C君说:“那怎么这么难喝,村里的人不懂你们城市人的生活,我也得兑点雪碧,哈哈”
我说:“可不是这样说,在古希腊的达官贵人聚会也是这么喝酒的,不对,他们还没这么高级,他们兑的可是水而已。来吧,我们干杯吧,怎么喝开心就怎么来呗。”
在这段简短的对话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葡萄酒兑雪碧,难道不是品味差?
巴罗洛Barolo无疑是一款非常好的葡萄酒,它是以村庄为名字命名,被认为是意大利品质最高的葡萄酒之一,由100%的内比奥罗Nebbiolo酿造,在酿造上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橡木桶成熟(橡木桶中最短两年,瓶中最少一年)。它是一款十分浓郁,高丹宁,高酸度,高酒精,陈年后能展现出复杂的香气与口感,包括花香、蘑菇、焦油以及皮革等香气。
对于一瓶非常值得深度品鉴的葡萄酒来讲,兑上雪碧,你就是乡巴佬,你就是味觉有问题,品味差,辜负了酿酒师的心血。
如果你也学点葡萄酒知识,懂点看摇闻品,也许对话就这样子,温文而不失礼。
“Wow,这酒的颜色虽然是宝石红偏点砖红,但是一点不老气。”
“内比奥罗酿出来的酒即使是新年份,颜色也比其他品种(例如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较为浅色一点。”
“香气还没有出来,至少要等2小时才慢慢开,要不倒进醒酒器透透气。”
……
葡萄酒兑雪碧,难道不是质量差?
葡萄酒最先吸引人类注意力的,并不是它散发的芬芳,而是它的功效,在聚会可以辅助气氛。
历史记载,在古希腊时期,希腊人很少直接饮用纯葡萄酒,最常见的的喝法是在葡萄酒中加些水。一方面除了因为当时葡萄酒的价格不菲的,兑水之后就能耐喝一点;另一方面也因为当时酿酒技术没有现代的精准,酿出来的葡萄酒都非常艰涩浓郁,不兑水难以入口。
葡萄酒在中国还没普及的时候,也就大概十年前左右或者更多吧,超市里普遍都只有国产的葡萄酒(我也不多叙述当时的国产葡萄酒是有多难喝了),偶尔见到个进口的也不是什么好货,即使难喝,但是在聚会上看见还是会喝,还是向往拧起酒杯小资小资的时刻,兑上雪碧不就既有仪式感又不委屈味蕾么。这么一说,兑上雪碧,不是因为没文化真可怕,而是光喝酒是真的难喝啊。
同理,对于平时没有喝葡萄酒习惯的朋友们,喝一款属于资深饮家级的酒,确实是一件非常煎熬的事情,撇开价格,在他们眼里,这酒的价值就是难喝。就好比我平时都不运动,你忽然约上我去攀山涉水长途远足,还不是相当于用酷刑体罚我么,虽说风景是美,但我体力不支。
我自认为
这个时候,也许一款新世界澳洲的西拉shiraz或者新西兰的黑皮诺pinot noir,既能省掉一瓶雪碧的钱了,又可以避免大家的尴尬。
当然,如果你有深厚的选酒功力,要平衡各方利益,也绝不是问题。选择一些新世界国家子产区,例如澳洲库拉瓦拉coonawarra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巴罗莎barossa的西拉shiraz、新西兰中奥塔哥central otago的黑皮诺pinot noir,很多旧世界例如西班牙的丹魄tempranillo也没有很难入口的感觉,且有品鉴价值…
在我看来,葡萄酒就好比在鲜花面前常绿的小草,安守本分也永不丢戏,因为有葡萄酒的助兴,人们彼此间的谈笑风生,愉悦的气氛才盛放更加绚丽。
后话
其实,在每一件事情上,同理心真的很重要。毕竟大家角色以及站的角度不一样,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美好。
作为葡萄酒的专业人员,更不应该鄙视红酒兑雪碧,这当中大部分原因都是自身的问题。你的葡萄酒质量太差?你不了解客户需求,推荐了口味不适合?你有没有耐心引导客户正确的品鉴方法?如果都是,那请不要鄙视消费者兑雪碧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