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学习服装的小伙伴越来越多,很多人问我有没有资料,第一本书看什么比较好。
根据你们的需求,我将一些服装的基本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希望你们能在服装行业前途无量。
获取资料方式:关注头条号,点发私信回复“资料”即可领取。
相信大家都遇上过这样的问题,别人总会问你:“为什么你们衣服就是不肯好好做?非得东拆西剪再拼在一起,显得古怪,不实用,这就是时尚?”
好了好了,放下刀放下刀。今天我们不动刀,试着和他们简单的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这一切,都得从尼采说起。
解构主义的来源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股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思潮,尼采哲学成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20世纪6、70年代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从鼎盛而走向瓦解。现代主义的“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设计风格遭到质疑。一场名为后现代主义的,反对国际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新的批判挑战形式孕育而生。
此时,作为后现代时期(Post Modern)一种探索形式,重视个体,强调部件,反对整体统一的解构哲学得到了少数设计师的认同,解构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解构主义登上服装舞台
当解构主义在设计界渐渐被熟知的时候,对社会文化和流行导向极为敏感的服装界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70年代的欧洲反时装运动
70年代的社会依然充满着反叛与探索,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强调自己的重要性;比起关心虚无的遥远未来,不如在乎现在的自己。年轻人在衣装上穷极表现自我,再古怪和以前无法忍受的东西,在这时都可以被接受和推崇。70年代最为鲜明激进的衣装打扮莫过于朋克一族了。
此时“朋克教母” Vivienne Westwood从街头的腐朽中寻找灵感,设计出一系列含有朋克意味的服装。撕裂的衣服、挖洞的T恤、还有色情意味的拉链逐渐成为了朋克风的典型样子。
日本带来的解构风
70到80年代服装界面貌的重要改变的另一方面是一批日本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能够影响世界时装,这与日本的设计影响力增强密不可分。
1980年代初,日本的川久保铃(Rei Kawakubo)和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在法国巴黎推出了那几次“轰动时尚界”的著名时装展览,他们的手法就是打散原有结构的解构主义。
山本耀司到McQueen
毕业于伦敦SMC的John Gariano和McQueen,也许是解构主义到目前为止最重要的成果。McQueen说的一句话说明了“古怪”绝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创造。
“怪诞绝伦就是在实施一种想法时追求更高的质量,在对时装式样进行解构之前,还必须善于构建。”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the Viridi Anne 都是典型的解构主义先锋代表,前者让轻便纹理流畅的面料如瀑布般倾泻,人体成为了一个展示服装的平台,不再作为主角出现。后者将黑暗推向一个极致的巅峰,穿插着黄金比例的裁剪又重新加以拼接。
它们代表了世界的分裂性
到现在,生活在数字时代的我们。我们的想法仅限于300个微信表情包。在纷繁复杂的全球混乱的背景下,我们被互联网庞大的信息淹没。这种破碎的身份开始在我们的衣服上显现。
身份危机的趋势已经演变成了中间分开的外观。一半的一种外观与另一半的另一种外观相结合,采用完全不同的印花或面料。
在GoshaRubchinskiy的SS18秀上,这是以夹克的形式出现的,一部分是牛仔布,一部分是男生夹克,还有——作为他的Burberry collab的一部分——半海军,半米色风衣。拼接在一起的衣服正式有了新的生命。
当下的复杂、繁忙、焦虑,我们为什么不能用衣服来展示呢?如果你觉得巴洛克风格的印花与Burberry风格的冲突最能代表你,或者你觉得一件更低调的木炭外套与GUCCI的格子印花搭配在一起,那就由你来决定。不要限制自己,给你一件既能做这两件事的外套,还提供了两次自拍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