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可马格伦理学》讲座笔记六

        到海德格尔,到纳粹时期的桂冠法学家施密特,施密特就提出了决断的思考,决断是领袖的决断,是国家的决断。当一个国家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日常的普通时刻的规则没有用了,我们进入紧急状态,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决断能力的人为我们做出决断。这样的理论是很危险的,是在为纳粹做辩护的。但人生是靠选择来推动的,我们平时讲吕端大事不糊涂,平时庸庸常常,但是到关键时刻的决断就能决定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

       在美国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决断时刻,美国著名宪政学家阿克曼专门研究美国的紧急时刻,他讲美国在宪政发展中出现好几次危机。这些危机都有待重要人物的决断。如制定立宪的时刻,制定美国宪法的时候,是生死攸关的时候。到1860年,美国又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出现了林肯。到二战时出现了罗斯福这种有决断能力的人。关键时刻需要有决断能力的人,在关键时刻,常规的规则失效了。但是这种决断时很危险的。美国没有出现德国那样的状况,就在于决断的背后有普通法的精神在支撑着。

       亚里士多德强调选择的重要性,就是如何在最关键时刻做出最恰当的选择。这些都需要经验,习惯,或者作为伦理人的积累。亚里士多德列举了四项技艺,研究,实践,选择。可以说都是具体的领域,每一领域都会以某一种善为目的。植物也有它的目的。这种目的背后都是因为它的德性,或者就是它本身的善。所有事物都有它的善。一事物发展到卓越极致,这就是它的善。

      我们有时候讲人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的状况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能够在有约束力的条件下,你把你的生命力灿烂到极致,发挥到极致,你就实现你的最高目的,你就实现了你的善,这就是卓越。这就是德性,德性是个关键词,在古希腊德性和优秀是一样的,完美的意思。德性就是要追求最完美的东西,追求最卓越的。一个事物发展到极致都有它的目的,它都有善。

       第一句话每一种事物都以各自的善为目的。没一种技艺,研究。。都有目的。第二句话每一种事物都以善为目的。这就出问题了。前面是具体的列举,各事物各有各的善。但是第二句话有一个跳跃,每一种事物都以善为目的。

        每一事物有具体的善是不是就可以推出在具体事物的善之上有一个更高善,共同的善,普遍的善?有很多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里的逻辑矛盾进行了分析。有人为亚里士多德做出辩护,讲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这个善应该翻译成所有事物都以那个善为目的,加一个定语。就是所有事物都会有各自的善为目的。但其实亚里士多德在文本里面也不会同意这样的概括。亚里士多德在后面也承认有超越所有事物的最高的善。所以第二句话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的这个善就是指超越于具体善之上的最高的善。但是最高的善又和柏拉图所讲的理念又是不一样的。亚会专门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说。认为如果在所有事物之上有一个理念,这个理念是空洞的,是没有用的。就是普遍的善没有办法指导我们的实践。

你可能感兴趣的:(《尼可马格伦理学》讲座笔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