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优秀的绵羊》之思考~2

读这本书可以看到,那些所谓的名校是怎么成为名校的,灸手可热的职业为什么会受到追捧,这些好像在书中都能够找到答案。作者用“哈耶普”代表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看到这些学校的名字,就让人心生一种仰而望之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这就是一种名校宣传的效果,通过媒体的宣传让人们在意识层面接受这样的信息,从而产生这些感触。

优秀是怎么炼成的,这一点我们都知道,可是为什么要把自己变得像别人那样优秀,好像就不是那么容易回答了。最多的回答,好像是看到别人都向着那个方向努力,自己觉得也应该那么做,这样好像不会显得那么与众不同。

书中提到了一个现象,就是在那些名校中走岀来的学生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他们的各项指标都指向了A,好像他们从来没有输过,在他们的字典里不允许有失败。“逢考必过”这是许多学生的对自己的期望,在这些名校出来的学生们眼里就不是期望,而是必须要做到,并且还要以优异的成绩去完成。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那些家长才是背后的推手,他们会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可以想象,有那一个家长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因此会把自己的意愿灌输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只有自己变得优秀,才可以获得父母更多的爱。

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孩子的压力,作者用“直升机式父母”与“溺爱型父母”的两种教育方式,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为孩子设计人生,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当孩子觉得父母无处不在,又感到在无一处之时,就会心生逃避的念头。

为了拿A,放弃一切娱乐时间,总是觉得时间不够,又觉得自己没有那么的优秀。常处于自负与自卑状态,因此看不起比自己差的,又害怕被别人比下去。自信完全建立在各科成绩都是A之上,恐惧时常笼罩在心里,害怕考试失利,担心学艺不精。

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看一下那些名校的进级门槛就清楚了,书中作者对教育机构的功利主义进行了剖析。为了让自己的学校成为人人向往的学校,在招生选择上有着清晰的规定,为了进入这些学校,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学生们自然也会根据这些规定去选择进修那些规定的课程。

想要让那一个部门成为热门,就把这个部门的门槛提高,这是文中作者借用某名校招生主任的话。看一下那些名校和热门职业,无不是把准入的门槛一再提高,使得进入门槛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些努力的结果就是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为了那些人们觉得是好的部门而去努力。

作者从教育者的角度去看现在的教育机构,觉得现在的教育机构商业化过于浓厚,哪些教育机构本来就需要与金融机构合作。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以这些机构为目标选择就业,因此在择业时高度雷同化。可是精英们就不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吗?他们就是为了优秀而生存的吗?他们机械化式的生活方式,好像整日都要忙碌着,应付各种培训,完成各种测试,去竞争各种奖项,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每天为什么而忙碌。

看一下现在的补习班,不也是把学生的业余时间给挤占完了。孩子们的天性已经被家长的意志给挤占,看一些对虎爸虎妈的报道,为了孩子的明天整日焦虑的父母,事实上只能是独自焦虑,真的不能为孩子的成长帮助什么。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美好的愿望一旦落空,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失望。

在书中看到那些优秀孩子写给作者的信,才能体会到,在光鲜亮丽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助。自己也经常羡慕那些得高分的学生,在看到同事的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自己也会不由得为自己孩子的成绩惭愧。现在看,这些惭愧很可能会变成对孩子的鞭策,激励他去好好的学习,以期望能在未来考一个好的大学。结果常常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闹得不欢而散。

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好像已经是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个标准要求,其他的都可以暂时放一下,等到考完学以后再说。算一下孩子的十二年学习生涯,就一直在追求这样一个目标,是不是有点残酷了。成长是一种背叛,孩子迟早是要离开父母的身边,会有自己独立的生活。

当孩子离开我们的时候,难道我们还能遥控指挥他们吗?书中给出了让我们思考的问题,那些优秀的精英,习惯了填鸭式教育,却忘了如何去思考自己该干什么。他们的头脑中有完美的解题思路,专业的技能训练,当离开考场的时候,却不知道学这些有什么用处。

这本书的作者思考更多的是给做父母的建议,还有告诉孩子们该如何在大学中生活,怎么去面对挫折。作者焦虑的是,当那些精英人士失去人生目标时会出现什么样情况。没有人再给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无需再去实现父母期望的目标时。他们就需要学会给自己确立新的人生目标,可是他们已经忘了如何给自己制定目标,完全生活在被动接受的环境中。这些都是做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比起优异的成绩,教会孩子们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也许是值得我们更应该投入一些时间去学习的。

读《优秀的绵羊》之思考~2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优秀的绵羊》之思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