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

第一,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宏观经济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而我们研究的宏观经济现象本身,数量又是有限的。

如果要研究的经济现象数量不够,而对经济现象产生影响的因素又太多,那么人们就无法厘清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经济现象。这就像我们解方程式,变量数比方程数多,这个方程组就解不出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经济学派建立了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也有一些历史数据的支持,这种理论看上去是自圆其说的。但只要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把这种理论多放到几个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去看,就会发现它好像说不通了。每个学派都截取了一段对自己的理论有利的历史,但事实上他们的理论也就仅仅适用于这一段历史。

第二个原因,在于宏观变量本身是一些加总的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未必具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里讨论的需求和供给,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一个产品的价格发生变化,需求量就会发生变化。但是到了宏观经济学中,如果我们考虑的不是单个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而是考虑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这些变量之间就未必有清晰的因果关系。

观念越宏大,就越不清楚,既难以被证实,又难以被证伪。这是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第一个原因。

第三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会形成预期,会产生对策

知识和信息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知识和信息本身就存在一个增长的过程,它们本身就是不可预测的。在这些不可预测的知识和信息的影响下,人的行为也会变得不可预测,这当然就增加了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难度。

第四个根本原因,是人类恐怕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应付不确定性

凯恩斯不是职业经济学家,而是英国上流社会的名人、记者、政府官员和投资家。他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此开创了宏观经济学这个学术分支。这本书到今天,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你到美国的书店去看,不管书店有多大,不管经济学的书架有多小,里面一定还放着凯恩斯的这本《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它到今天为止还是畅销书。尤其到了经济出现剧烈的波动,人们看不懂经济的走势,感到眼前迷茫的时候,他们就会想起这本书,他们就会拿起这本书,他们就会讨论这本书。

为什么在高度科学化、数学化的经济学已经占领了大学的经济系和研究所,成为行业的标准的今天,一本用日常的语言书写,带有文学的笔触,以一位记者观察生活的视角写成的经济学散文,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呢?世界上不仅存在风险(risk),还存在不确定性(uncertainty)。所谓的风险是那些我们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计算的或然性,你掷一个骰子,有多大的可能出现1,有多大的可能出现2,这是我们知道的我们不知道的事情。

而不确定性,指的是那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比如500年前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想象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这些事情,所以根本谈不上去计算这些事情发生概率的问题。凯恩斯的直觉非常准,他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就用他独特的语言来描述这种现象。在他的著作里,这种

难以名状、难以刻画、难以衡量的不确定性被称之为“动物精神”

他说正是由于这些莫名其妙的原因,人们的需求忽然下降了,经济不发展了,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鼓励人们去消费。

当人们面对不确定性的冲击,当他们发现用精准的数学根本无力招架、无法应对的时候,他们就只能诉诸直觉、比喻、经验、自信以及勇气。这是宏观经济学真正深不可测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不休的四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