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机构破坏竞争机制以及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

考公笔试,原本就是一次智力测试,筛选智力较为优秀的人且具备一定日常经验的人进入复试。笔试题目众多,考察做题者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是能否找到解题的方法论。考公的模拟考试,目的就是自己先熟悉一些解题的方法论,能在和别人竞争时候占据一定的优势。然后,考公机构的出现,解析了所有题目类型和可能采取的解题方法论,将这些方法论教给考公者,其实是破坏了这门考试的意义。心理学上有很多智力测验,但是这些智力测验都有规定:禁止泄露题目给外人,就是为了题目的有效性。个人的解题练习是小范围的对题目方法论的解析,影响的单位是个人,而且一般越聪明的人,得到的方法论经验也越多,在同一水平竞技下,考公笔试还算保留存在的意义。当机构的出现,解析了所有方法论之后,竞争者的竞争维度变了,变成了谁愿意付出金钱上机构,谁有机会学得方法论。原本的考察点,是能否在短时间内找到解题方法论,现在成了多少人能在机构的帮助下学会的解题的方法论,学得方法论并记忆远简单于找到方法论。加之考公人数变多,真正能力出众者反而也未必能在这场比赛中胜出;而且更多人的时间浪费在解题方法的学习和练习上,卷,就成为一种资源浪费。考研机构也同考公机构类似,破坏了竞争维度,促进了内卷。当然不该怪机构,考公需求诞生了考公机构,需要思考这种需求存在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考公。

考研,近几年人数激增。1/10的录取率,你的水平中等,是和9个人竞争获取一个名额成功概率高呢,还是和99个人竞争10个名额成功概率高?数量越大,误差越小,小数量容易出现意外。考研人数增加,确实能让竞争更加充分,获得更好的资源。从个人来说,方差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假设我考英语平均能拿70分,但是标准差为3。另一人平均分69,标准差为3,理论上,应该选我,但是实际上,他有极大的概率在考试中超越你(概率应该可以算出来,但是不会算,猜测40%左右)。看看好学校的考研成绩分布,越好的学校,前面的分数抓的越紧。高考也是这么回事,现在高考给予多次测试的机会,就是希望减少方差波动出现的危害。也许一个人优秀,但是竞争对手也优秀,大家分差拉不打开的时候,运气就成了决定性因素,而现实生活中,出挑的人终归是少数。所以人们常说,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特别是大家实力接近的时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考公机构破坏竞争机制以及运气是实力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