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有了写家史的想法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清明为什么要回乡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文章给出的答案是:“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这句话戳中了我。

我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记得妈妈给我讲过很多遍姥爷的故事,他从一个穷苦的流浪儿,通过辛苦学艺、努力打拼,最后成为了一名有名的厨师,在解放前的武昌开了一家饭店,据说周总理还曾经去那个饭店吃过饭。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姥爷不识字,也不懂政治,一听说要反封资修,吓得他舍弃一切,连夜回了老家躲了起来。饭店留给了管账的会计。

后来,姥爷凭着精湛的厨艺,当上了县政府食堂的掌勺,吃上了公家饭,让全家在最困难的那几年里也没挨过饿。姥爷退休后,让我妈接了他的公职,我妈也得以在退休后每个月能领到2000多的退休金。

妈妈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故事,如果我不记下来,最终的结局还是渐渐被遗忘。等妈妈百年之后,姥爷跌宕起伏的一生就再也不会被人提起。

看来,古时候的人们把宗祠、家谱看得那么重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看完那篇文章,我萌生了一个念头,那就是记录家史,把我能够搜集到的关于姥姥姥爷、老姥爷的故事记录下来,还有就是把爸爸妈妈的经历也写下来,等我退休后再开始着手写我的一生,行文不必精雕细琢面面俱到,浓缩人生精华足矣。这些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人生财富。即使没有成功的人生经验,那些失败和教训,那些人生感悟也值得让后人一看,至少可以让他们在清明节追忆先人的时候,不至于只知道一个冰冷的墓碑和一个陌生的名字。

同时也建议大家在每逢清明时节,在参加祭奠、上坟烧纸的同时,也可以听听老人讲故事,顺便做一些必要的记录。有条件的话,去看看家谱家训和先辈的遗书,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多吸取一些教训,少走一些弯路。

我想,做以上这些事,才是清明节的真正意义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节,我有了写家史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