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

  下课后两个十岁的孩子在玩气球,wang妈妈看到一位两岁的baby在哭着,wang妈妈就拿着自己儿子手中的气球和baby说:你是不是要气球啊?

    Baby点头说:要。

    一会儿,wang妈妈的儿子要玩自己的气球时才发现被妈妈给baby,就非常生气地说:妈妈,你为什么要把我的气球给他,不问我?

妈妈:我看到baby哭了,想去哄哄他。

儿子:那我玩什么呢?

妈妈:是不是你们玩的时候碰到小弟弟了?

儿子:没有碰到他。

妈妈:小弟弟喜欢气球,就给他吧。

儿子:我也喜欢啊,你没有提前征得我的同意啊?

妈妈:小弟弟还小呢,你比他大。

儿子:那也征得我的同意啊,况且你也不知道小弟弟为什么哭啊?

妈妈就向旁边的另一个女孩子要了一个气球给儿子,但是儿子就是不要这样,非要自己原来那个。

这时候,妈妈就有点不耐烦: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个气球吗?

儿子在生气......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也许你也是这样处理的,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就是干扰并破坏了两个孩子内心自然发展,日久月累的模式,由量变到质变,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在认知和发展。

 

气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重新来分析一下:

    Wang妈妈想当然的认为:也许baby喜欢气球,他哭了就是要气球;也许是小哥哥小姐姐就是碰疼了baby,用这个气球来安慰baby,果然不哭了,看似baby的情绪稳定了。

其实这正是家长忽视的地方。

    哭有时候是种情绪释放,有时候又是种手段。通过上面的交流来看,wang妈妈不知道小baby哭的根本原因,但是她的做法让小baby不哭了。

            通过哭得到

    如果baby因为喜欢气球而得不到,通过哭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也得到一个气球,这种做法就是在帮助孩子养成了察言观色,慢慢就会形成一种模式:通过哭闹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现实中的家长这种做法很普遍,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养成的习惯毛病,随着孩子的长大,甚至还会出现摔东西或躺在地上打滚的方式来要挟父母,以达到自己满意,这时候父母已经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了。

          最简单的做法

    家长坚持原则,并且温和而坚定的说:这个不可以。孩子可能会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关系,就让孩子哭好了,家长就在旁边陪着ta。

    还有家长就是冷落孩子的方式,这里的冷落和冷处理不一样。

冷处理就是妈妈的情绪稳定,告诉孩子哭吧,你有情绪了,妈妈也有情绪离开一会儿,再回来陪伴你。

    冷落就是父母情绪不稳定有语言暴力,比如大声呵斥:不要哭,如果你再哭,就哭够了来找我。说着转身就走了,孩子在哭喊着妈妈......

    冷落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根本感觉不到妈妈的关心和爱,内心更恐惧,没有安全感,这样孩子的心就会慢慢地变冷了。

              因疼而哭

    如果baby哭是因为碰疼或者被吓着了,那是情绪的释放,小孩子的情绪来得快,去得快,这时候只需要家长感同身受,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并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个标签,这就是让孩子去认识情绪,慢慢对情绪有个更清晰的认知。

    这时候给孩子一个气球,那就是把孩子关注点转移到这个气球,从内在(情绪)转移到外在(气球),因为情绪是个桥梁,是链接内在和外在的桥梁。这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孩子就失去了一次认识、体验自己情绪的机会,进一步发展孩子的性格可能是扭曲了,慢慢地,可能会出现一种或几种情况:

1. 孩子对情绪认知模糊

2.感受情绪和感受能力差

3.不会正确的表达情绪

4.有暴力倾向(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

5.身体虚弱,经常生病

    总之,孩子的情绪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错误的处理方式。

上面的这两种情况,家长没有及时关注孩子的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心里索求是什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往往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所以我们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路上一定要耐心、细心地扑捉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并及时去引导孩子去体验经验情绪,让各种情绪这面镜子来照亮自己,这样才会发展为高情商的人,才会感受生活的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