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今人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智者品读世界,每有会意,便欣然志矣;而庸人眼中,读书无益,唯有家财万贯,才是立人之本。读书,是不甘寄人篱下的奋发。它与成长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读书之人数以万计,或为了在成长道路上一路通畅,或为了...
读书可以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增长见识。宋代“三苏”擅写策论,文章纵横捭阖,机锋雄辩,正是因为他们长年潜心读书、精通六经及诸子百家著作的结果。梁启超在11岁时考中秀才,16岁就已经饱读经、史、子、集,对训诂词章之学颇为了解,一举中的,成为举人,后来又拜康有为为恩师,博览中外名著,成为维新志士,舆论界的“骄子”。他一生的著述超过了1400万字,算是极其有成就的人啦!——“平昔眼中无书,手中无笔之日亦绝少”。
这些成功的例子无一不表现出我们需要通过广博的阅读来增长见识,拓宽我们自己的眼界,从而在根本上得到质的提高,就像成百上千的蜜蜂那样采百花酿蜜,只有开得最好最鲜艳的话才能产出最甜的蜜汁。我们就应当那样去吸吮知识,在知识的浩瀚大海里使自己充实、敏捷、精确、明智、巧慧、精细、深沉、庄重、善辩。
读书可以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记得初中接触过《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他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要想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还须勤于从书刊和阅读中采集,善于将采集到的材料灵活应用。凡是材料厚实的文章,或启人深思,或拓人视野,都可以从中看到作者勤学与积累的深厚功力。
众所周知,当年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每天都要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各种各样的书刊,他前后一共翻阅了1500多种书籍,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而且他还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只在图书馆坐同一个位置,有时候一天能在图书馆里面坐十几个小时,久而久之,他座位下的地板竟在不知不觉被踩成了两个脚印,这该是何等地热爱读书呀!。
而对于我们来说,文章的写作要求虽然没有上述般有规整性,但名人撰写著作的这种废寝忘食的精神也确实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尤其是要注重读书的积累,成长的道路上必须要有料,无论什么事情,都得做到“胸中有丘壑”。但是积累又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必须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也必须要从现在开始,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这种状态,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读书也可以使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提高修养。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真正的读书,是在成长的过程中的沉淀,是让我们学会从现实中结合书本去独立思考,也是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的一种途径,也就是古人常言的修身养性。
虽然阅读可以提高自我修养,但这也绝不是因为知识的增加。在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的专家、教授和个人的修养仍然是可鄙的,尽管他们的学历比普通人高一个或很多个档次,但也依然遮不住他们骨子散发出的那股庸俗。而读书能提高个人修养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能滋养一个人的精神:
一是“保持冷静,去躁气”;二是“保持优雅,变得不俗气”;三是“培养人才,去迂腐气”;四是“振作起来,去除暮气”;五是“养锐气,去惰气”;六是“保持大气,去小气”;七是“养正祛邪”;八是“养胆气去怯气”;九是“养和气,去霸气”;十是“养运气,去晦气”。
其实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可能书中人也经历过,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此作为一种借鉴,让自己成功逾越过这道沟,这道坎。读书,让我们在这个纷繁烦乱的世界中能够找一方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也给自己幼小的心灵一个可以暂停栖息的地方。
总之,人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而成长也是多方面的,读书是促进成长的最有效的捷径。只有我们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完成自己的一生,比较完美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