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版《完美的他人》改编自意大利电影《Perfect Strangers》(2016年),上映时间和中国版改编的《来电狂响》相隔不远,同为改编,豆瓣上中国版比韩国版评分要低。众口难调的现状,好坏自在人心,在迎合市场、加入喜剧元素制造电影的过程,作品本身立的根基要足够坚韧,才能够入得了观众的法眼。
韩国版《完美的他人》讲述了从小相识的四个男生,在长大后各自成家。因其中一位朋友的乔迁之喜,几个相识的朋友携带家属参加聚会,推杯换盏之际,聚会女主人向大家提议玩公开手机的游戏,由此关系发生了奇妙的变化……
最触动我的一个点
影片中的三对夫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廉晶雅和柳海真饰演的这一对。
柳海真饰演一个典型大男子主义的律师丈夫,在家里对妻子颐指气使,即使到了朋友聚会上,妻子也仍然要受到他的控制,比如一直用眼神警示妻子不准沾酒,妻子只能在不收他监视的情况下偷偷喝酒解馋。
廉晶雅饰演一个居家操劳的贤妻良母,对于丈夫的指责都一一忍让,一心一意地爱着他。闲暇时参加文学班写作的她不被丈夫所理解,也依旧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爱好。
参加文学班的妻子写了一部小说。因为玩手机公开游戏的缘故,有个喜欢她文字的爱慕者发了信息过来,信息遭到公开后,丈夫觉得妻子背着他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当下立即恼羞成怒,质问她写在小说里那个20几岁的男人和发信息的是不是同一人······
后来在好友的解释下,他才明白过来,原来妻子写在小说里的那个20几岁的男子,其实就是年轻时的自己。
我所触动的是:妻子为家庭失去了自己,然后参加文学班写作又是不断找回自己和过去的一个过程。
每个人都有三个人生:对外的人生,个人的人生,隐蔽的人生。
最亲近的人有着你最陌生的面目,最熟悉的人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朋友圈所展示的你占“现实的你”又有几成?朋友圈背后的你活成什么样子又有几人了解?又有几人关心?
圆桌派有一期聊到明星面对记者的时候,都是在扮演世人所知道的“梁朝伟,刘德华”的明星形象,像刘德华当时为了打造个人形象,隐婚多年后来才被曝光。隐藏,伪装,假扮成“自己名字承载的形象”面对世人。
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我的名字并不能提供任何有关我这个人的线索,我的生活也不能暗示我的本质。”
金无赤足 人无完人
有光明相对而言就会有黑暗,人性不是简单划分的善恶两端,中间还有许多灰色地带,人的一生难免有污秽浑浊不堪的时刻,有些是无法战胜欲望的结果,有些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选择,有些是等到后悔才明白“早知现在…当初就…”
就算不是手机,也有其他的途径或者形式来暴露自己的不堪,只是做人要有承担后果的觉悟,如果没有这胆子,那打从一开始也别抱着侥幸心理自以为能够瞒天过海,因为纸包不住火,也许真相会迟到,但不会缺席。
常常说不要轻易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
在《完美的他人》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甚至于同床共枕的人也不曾了解到的信息,却能轻易在圈中传播,除了那个自以为了解你的人不知内情,其他人却不一定被蒙在鼓里。
生活中磕磕碰碰总是难免,人心都未必足够结实,足够百毒不侵······重要的是,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到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问心无愧地活着。
电影里面最后结局的反转其实是我没有意料到的,但是想了想,这才是残破不堪的生活,这才是我们生存境遇里的尴尬现实。
写在最后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活本来就是千疮百孔,说到底,我们只不过是在红尘里打滚的凡夫俗子。
在《小王子》里面,狐狸对王子说:“如果你要制造牵绊,就要承担流泪的风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基于一定的信任基础才能稳固起来,无论亲情、爱情、友情——信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而毁坏关系有时却只需要一秒。
很多事情因习以为常而熟视无睹,关系这东西不好好维护其实是很容易破损的。这部电影让我们学着去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人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关系中与他人有交集的地方,应该把持的界限,需要的理解与尊重,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不断学习。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谈到:
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如何学会珍惜自己的情感,珍惜与他人产生的链接,是我们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门功课。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为电影《完美的他人》剧照,电影截图。
→此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小观影笔记本〗
【在光影世界里观照内心,思考生活。】
⊂(˃̶͈̀ε ˂̶͈́ ⊂ )感谢你的每一个点赞❤️,让我更有动力坚持下去ʕ•͓͡•ʔ-̫͡-ʕ•̫͡•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