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有感

    去了趟云南回来之后,对西南西北这种偏远的地区的兴趣只增不减。风光的自然迷人是一方面,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格外吸引我。

    这部电影讲的是甘州裕固族游牧人的生活。整部电影传达了对土地沙漠化现象的悲痛,这确实令人伤感,但影片中也有温暖的部分,即两个小兄弟的和解。从矛盾的不可调和到互相没好声气地喊几句话,再到相互理解,真正把对方当成家人。电影最后的一幕,两个小男孩并排一起跟着父亲走在荒漠上,这样的气氛,从大了说,有整个游牧群体失去家园的凄凉,从小了说,也有“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的温情。

    本来是不打算写这部电影的影评的,因为顶多也就到此为止。刚刚在看《云的南方》这本书,讲到了乡土文化,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教育缺乏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播,孩子们中的一部分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进入了城市,却因为缺乏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内心空虚,还有一部分就更悲惨了,可以说是两手空空。从而联想到了年会上陆老师讲到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的最基本的思想支撑,我觉得在这里用“底蕴”这个词更加贴切。想到我自己,从小生活的环境是一种江南文化,具体说不上什么内容,但潜移默化中,待人接物会受影响。少数民族的小孩,如电影中表现得,本族文化被大时代逐渐稀释,受不到深刻的影响,汉文化又拼不过城市小孩,反而变得“不伦不类”。

    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己所在群体的传统文化会给我们的一生造成多深远的影响,我现在是懂了。这是每个人灵魂的元气,不可缺少。(不禁想到了另一部电影《山河故人》中的张到乐,从小父母离婚,被送到国外独自生活,觉得自己对世界上的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我想他是没有归属感,灵魂深处没有撼动不了的地基,无论是文化还是爱。)

    在书中还读到了关于香格里拉的描述,在此趁热打铁写一写。这个词很美,也很神圣,意思是“心中的日与月”,不过我现在才知道,它并没有特指哪个地方。这个词出自《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书中描述了一个乌托邦。由于云南中甸周边的民风与书中描述的乌托邦相似,所以香格里拉便被公认是那里了。不过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的一句话是:“香格里拉在人们心里。”只要一个人不停止对美,对爱,对奉献的追求,他就会找到自己的香格里拉。无关乎身在何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