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嘉言钞(一)

《曾国藩家书》收录了曾国藩从道光二十年到同治十年写给家人的信笺,总计1459封信。涵盖的内容异常丰富,包括读书之法、交友之道、做事、军事等等。非常详细地阐明了曾国藩的思想。

我目前读的版本是1986年由岳麓书社出版的《曾国藩家书》,是家信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版本。这本书是自己从旧书市场淘来的,目前在市面上还没有找到这个版本。算来也是自己的幸运。读起来虽然枯燥了些,但每天10页的速度,也读了近550封信件了。

曾国藩家书嘉言钞(一)_第1张图片
image

书中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佳句,可以时常品玩一番,提升自己的见识同时也能以此作为行事为人的指导准则,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这些精彩的句子,会首先进行完整摘抄,然后班门弄斧地写上自己的评论,作为自己的思考。目前自己阅历不丰,这些思考难免有不恰当的地方。在以后的重读中,随着自己阅历的增加,会有进一步的完善。

嘉言钞会每天在微博上(@熊小北同学)上发一条。周末的时候,会将本周写的材料整理到公众号上,方便自己存档和查询,以便将来的整理。

是为记。

2020.03.22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禀父

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

评:

弟弟科举考试结束后,曾国藩询问考试的情况。勉励弟弟不要太在乎结果,不论什么样的结果,都能接受。颇似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里,曾国藩谈到了心态的稳定力。情绪的起伏往往会扰乱人的心智不能专注于做事情。稳定心态面对事情,才能成事。如何去做到呢?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方法:持续做一件事情。日日持续重复地读书,让自己保持在一种稳定持续的奋斗节奏中。

此外曾国藩谈到了读书的方法。先专注于一本书,把一本书读懂读透了,再去研究下本书。不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可以同时读多本书,这样的后果是什么都得不到。

这种读书方法,我也需要认真去学习。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 禀父母

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

评:

对于一个想办成事情的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呢?

是专业上的精进,这是办成事情的基本素质。这个过程就需要耗费我们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如果在乎的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小打小闹,专业上无法具备“专家水平”,那基本上是碌碌无为的。

大牛之所以是大牛,是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评:

曾国藩在这封写给弟弟的信中辨析了两种为学的方法。

第一种是朱熹说的,像熬肉一样,先需用猛火炖,将肉煮的差不多了,然后再用小火慢慢煨。就是先花大力气大功夫达到一定的水平,然后保持这种进学的节奏,在这个基础上慢慢提高。

第二种学习方法也就是曾国藩自己用的方法。自己的所学所得,全靠“悟境”得来,也不去管什么猛火还是慢火。一个“悟”字,带些神秘色彩。在这里,曾国藩没有具体去解释该怎么悟。

仔细把玩一下,可能朱熹和曾国藩说的是不同的学习目的。一个是应用之学,需要短时间内高强度学习然后实用的学问。另一个是修身阅历之学,这种学问确实也只能靠每个人的悟性,去思考去探索自己的心智边界,一点一点得积累起来。

很可能,一个是成事情;一个是成“心”吧。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评:

读到这句话时,应该能想到挖井兔子的漫画。这个譬喻是很早就有了还是曾国藩说出来的,我不知道。不过这个却是我知道的最早的关于挖井的譬喻。

这里谈的是“专”,不追求大而全,在一个点上持续下功夫,彻底把这一点打穿,才能学习到真本事。否则就跟狗熊掰棒子一样,溜达一圈,结果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

想办成一件事情,就得和这件事情持续“专”下去。目标要明确,“老守一井”,最后“力求及泉”,从而“用之不竭”。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名士宦官所养的食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致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评:

读书的两种目的:进德和修业。进德的事情不怎么好说,修业这件事倒是可以好好唠唠。

修业的目的是什么呢?曾国藩说是卫身,也就是让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那卫身最大的事情是啥呢?就是要吃饭了。不管你是士农工商都得去吃饭,要么劳心要么劳力。无论哪种吃饭的方法,都需要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给予足够的重视。能不能吃到好饭,这件事自己做不了主。但自己能否将自己的专业精进,这件事情自己可以说了算。

靠自己养活自己,那手艺活得拿得出手。不然谁会给咱赏饭吃呢?

在这里,曾国藩论述了一个成事情的逻辑:关注在自己能控制的因素上,不要环顾左右。只关注在精进自己上,把自己的本事提高上来,那结果往往就会水到渠成。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的作文读起来真的是酣畅淋漓,大呼过瘾。排比用的是溜溜的。曾国藩讲大道理,但讲得很扎实,不是夸夸而谈。很容易让人听得进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道理的方法很值得学习。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评:

想要在专业上实现精进,曾国藩说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专心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这里曾国藩说了一个谚语是“艺多不养身”。但我们也经常也会说“艺多不压身”。这两种说法矛盾吗?

我们从曾国藩给弟弟的建议中发现一些东西出来。

给九弟的建议中说,练习写字的时候不要把其他事情荒废掉,但在写字的时候,要全神贯注把自己的所有精神all in 在这件事情上,这是专;

在给四弟、六弟的建议中说,不管你是想搞明白经书、写作科考文章,还是想写古诗古文,需要专注在一经一家文稿一家文集中,不要环顾左右,贪多嚼不烂,这是专。万万不能同时做许多事情,这样做指挥一无所得。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曾国藩说的“艺多不养身”也就可以理解了。曾国藩反对的是多而不专,多而不精的为学之道。以为自己掌握了很多“艺”,但都浅尝辄止,止于表面,不能把一个“艺”彻底打穿弄明白,最终也是一事无成。

辩证看待“艺多不压身”,其实是建立在专注的基础上的。首先需要精通一“艺”养活自己,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学习点别的东西,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技能。

这个理儿,在什么时间都是扎实的。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评:

一些读书大牛们常说,书读得越多,原以为自己会懂得多一些,但不明白的地方却越来越多了。这种感觉应是曾国藩所说的意思。

进步往往是从”疑义“开始的。能有自己的困顿,说明我们开始进行了思考。害怕的是没有疑问,这会导致自我的膨胀和麻醉,以为自己都懂了都知道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固步自封。

对一业专心专注的人,会对这件事情进行非常深的琢磨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自己的发现或者思考让自己明了一些事情,但同时也会产生出更大的疑问甚至是自我怀疑,让自己再一次陷进困顿之中。能做的,就是继续往前突破,继续精进和完善自己,从"疑义"慢慢提升到"心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家书嘉言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