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Facebook效应》:创业公司的那些事

2019年1月15日同时间多闪、聊天宝、MT三款社交产品发布,想开辟移动社交新的可能性。一款移动应用的好坏生死,也就在一两个月之间,然而三款产品都没有什么水花,前天凌晨多闪老东家推出社交新产品——飞聊,一时间营销造势十分强烈,但我内心毫无波动。

读《Facebook效应》:创业公司的那些事_第1张图片

最近看了《Facebook效应》,对比现在的社交软件,Facebook的创立和发展简直一股清流(虽然现在麻烦不断)。

读《Facebook效应》:创业公司的那些事_第2张图片

Facebook的创立始于扎克伯格的一个并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想连接这个世界,却把他从一个创业家转变为企业家,这个过程中磕磕绊绊,十分不易。一开始并不是奔着盈利去的,在哈佛,优秀的人有太多,好想法有太多,在这其中成功的人有太多,Facebook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

这一段话摘录自扎克伯格2014年在清华的分享:

我觉得最好的公司,不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成立公司,而是因为创始人想要改变世界。如果你只是想要成立公司,你会有很多想法,但不知道哪个想法最好,最后影响公司的发展。但反过来,如果你想要改变世界,有了很好的想法才去创业,这样你才会成立好的公司。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过于理论化、理想化,但这个如果是你从初心创立的公司,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你本人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获都是一份礼物。

这本书中最触动我的一段是关于Facebook选择投资方的故事,华盛顿邮报和红杉资本同时抛出橄榄枝,红杉资本注资过大批商业巨子——苹果、思科、谷歌和甲骨文等等,当时红杉以非常严谨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闻名硅谷。另一方来自《华盛顿邮报》的格雷厄姆,扎克伯格与他非常合拍,但所给出的条件十分苛刻,需要公司的决策权,格雷厄姆直接说出他的想法:马克,最终你大概不会接受这样的条件,但如果你想要一个非风险的投资方,或是想要一个不会向你施压的投资方,我们或许有意向为你的公司注资。

扎克伯格其实内心是偏向格雷尔姆的,他解释称:许多风险投资公司一直在接触我们,但我确实不想接受风险投资的注资。我不想按这一整套硅谷公司的模式来——接受风险投资,试着把公司上市,或是飞快的把公司卖掉,按照加速的时间标准引入专业的管理模式。

扎克伯格建议两家公司一起注资,但格雷厄姆拒绝了,他俩却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我在想,对于一个20岁的小伙子来说,真不错——他打电话来并不是告诉我,他准备接受其他公司的投资。他打电话给我是来找我商量。”

希望小扎能渡过自己的危机,毕竟有些事,需要一些人去做。

没毕业之前,一直认为对自己的认识是很清晰的,但渐渐发现认识的那个自己好像是想象中的自己,不是真正的自己。在工作后相处的人越多,遇见的事更多,发现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虽然不敢说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能确定的说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面对未知,虽然好奇,但也不冒进了。

面对和你观念不同的同事和领导,也不会直冲冲的说自己的想法,也学会了迂回、婉转的表达自己的看法,不随意评价自己不了解的人或事…………发现自己在慢慢成长,可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阵痛与醒悟,但学会接受了,但还是会想做自己,也坚持做自己,不做自己,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是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Facebook效应》:创业公司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