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IPK辩论社的邀请,今天在这里做主场,和大家聊聊先秦诸子百家这个话题。
其实,昨天这个群转播我的另一个讲座,我都鸭梨山大,因为这个群在我看来,高人汇聚。今天斗胆作为主场讲座,欢迎大家批评。
我讲座是即兴打字,大家可以插话,我会根据你的插话来调整思路,但提问与主题太远的,我课后交流。
我以前在别的讲座的时候,有个说法。中国有两个伟大的时期,一个是春秋战国,一个是民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治国理念充分探讨,产生了大批睿智的思想家,这个过程基本奠定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基础,也为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产生了极大的基础性影响。
而民国时期,中国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几乎做了所有的尝试,几乎每一种你能想象得到的政体,都在那个时期演练了一番,甚至包括帝制的两次复辟。
春秋时期的中国思想的大爆发,而民国时期则是政治体制的大演练,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都产生极大影响,因此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两个时期。
今天我们谈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我讲一下我对这些思想流派的认识。我们不对他们的对错、优劣做评价,只作为历史存在的一种文化来关照,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些人到底在说什么、在主张什么。
我们会尽量避免情绪化的评价,以影响理性的思考。
我们不讨论对错、优劣,是因为一旦讨论这些,就必须设定一个前置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本身的对错我们都无法保证。
比如我们说,锤子和扳手哪个工具好?这样的问题,你是无法回答的。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必须有个前提,就是你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你如果需要钉钉子,那锤头就是好的。如果需要上螺母,扳手就是好的。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评价都没有意义。
诸子百家的学说,实际上都是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如果我们忽略或抛开这些具体问题,就无法评价这些思想的优劣。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为什么大家的思想有那么多不同,是因为他们并非在同一时期召开座谈会,不是一群人在玩“IPK辩论社”。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大不相同。尤其在春秋战国这个特殊的、形势变化迅猛的时期,他们面临的问题的不同的。
比如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的社会矛盾还不那么尖锐,所以提出的解决思路是改良的、是温和的。
到了韩非那个时代,已经是战国末年,和孔子的时代背景大不相同,所以提出的解决方案就比较激烈、激进,更讲究短平快的效果。
也就是说,我们抛开这些思想家自身的学术背景和性格,假如孔子生活在韩非的年代,恐怕提出的方法也会很激烈。反过来,韩非如果在春秋末年,也可能提出温和的解决方法。
孔子去世,墨子出生。墨子活了100岁,墨子死后孟子出生。孟子和孔子也相差一百年,因此同为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和方法也有很大不同了。后来的荀子的思想,就干脆为法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荀子是儒家人物,但他的学生差不多都转向法家。
所以我先说一下结论,我认为,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同一个源头,同一个目的,但因为面临的时代问题不同,而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政治主张。
这叫“同源、殊途、同归”。
这个同源,指的是都是以《易经》和《老子》的思想为基础的、为源头的。他们尽管各自主张不同,但对易经和老子的思想都不攻击。甚至韩非在著作里还专门有《解老》、《喻老》的文章。
同归,说的是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都是为了国家更好、社会更和谐,天下太平。没有一家思想是打算把社会搞乱的。
要弄明白诸子百家的思想源头,我们必须稍微说一说《易经》。《易经》是说什么的?
关于易经很多人觉得难懂,并且很多讲易经的都特别强调难懂。我觉得这属于自作高深,把问题门槛抬高,吓唬人的。
易经,其实就像幼儿园小朋友的看图说话,采取的讲解方法就是看图说话。一幅幅卦象其实就是一张张挂图。这样的方式,有什么难懂的?
易经的思想,有两个主线,也可以视为两个主要观点。
一个是,天下万物万事都是变化的,没有不变的,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变。
另一点,就是必须顺应这种变化,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或生存方式,易经里面有句话叫“与时偕行”,就是后来我们常用的“与时俱进”的意思。
所以归结起来就是认识到变以及顺应变。如果做到,就会“好”,做不到就会“差”,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对当今发生的事情做预判。所以易经后来被象数派发展为预测学,或算卦。
那么,诸子百家的思想,没有一家不承认这两点。法家讲究变法,理论依据就是先王之法不可法,时移世易。甚至被很多人认为保守的儒家也是如此,老孔就很感叹说:“时哉!时哉!”这个时,就是与时俱进的时。
以上说的是同源,大家的思想是同一个源头。但因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才出现那么多不同的思想。我们对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做个简要的介绍,同时对比一下不同在哪里。
在讲大家比较熟悉的思想家之前,我们不得不先说说另一个可能被很多人忽视的人。
这个人,就是管仲。
管仲的思想都体现在《管子》这部书里。管仲是比孔子要早得多的人物,我为什么要说管仲,因为管仲的思想其实是后来诸子百家这些人物的鼻祖。
如果说书法界的书圣是王羲之,那么思想界的圣人就是管仲。
管仲的利出一孔,为法家思想奉为法宝,商鞅在这方面实践得最为彻底。
管仲的国有企业概念、国家垄断矿产资源、垄断经营食盐,直到现在还在全球很多国家流行。
就是儒家思想,管仲也非常在行,更别说经济战之类的小技巧了。
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能在管仲这里找到影子。
我们大致按时代顺序来说说诸子百家。先说老子。
老子不是一般的思想家,更有哲学家的味道。《道德经》这部书,道的部分是哲学。德的部分是思想。
老子被视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他的哲学思想核心就是“道”。道是什么?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连老子自己都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一旦你说出来道的意思,那你说的就不再是道了。
不过我们还是要说一说。我举个例子,大家可能会更形象地理解。
什么是道呢?道不是一件东西,也不是一种属性,也不能说是一种规律,而是一种状态。
道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是最原始、最本始、最早最早那种状态。这不好理解,我举个栗子。
比如说,你站在原地不动,那么你的方向就包括所有方向,你拥有无数的方向上的可能性。这就是道。所以说道就是“有”,就是包罗万象。不没有迈步,当然就拥有所有方向。但你没有迈步,又不存在任何方向是你的,所以道又叫“无”。
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好了,我们迈步了。一旦你迈步,你就选定了方向,仅仅选择了一个方向,万千其他的方向都失去了。为了一个树,失去了整个森林。
选,就是得到了。这个“得”也就是“德”的本意。
所以,道德经其实就是讲选和不选的问题。道是不选,德是选了。
这是哲学方面,至于思想层面,老子的思想是什么呢?
我现在要插一句话,重复一下一个观点。就是,我认为,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是研究怎么管理国家、怎么管理社会的学说。儒法道兵什么的,包括庄子在内,概莫能外。
老子的治国思想是什么呢?他设定的理想社会目标是小国寡民,管理手段是不管。也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不要乱折腾,让老百姓自己玩儿,不会出问题。
这个思想有人说太扯了,不就是无政府主义吗?大家要知道老子生活的年代,是在西周时期。西周时期,是封建制,中央政府是有的,但并没有中央集权,更别说极权了。各个诸侯国,拥有高度自治权,各个都是特写行政区。
老子之后的儒家,也就是孔子的治国逻辑是什么样的呢?
孔子的理想社会是恢复周制,是周文王的超级粉丝。至少在表面上是这样,但是不是拉大旗就不好说了。怎么样实现这样的目标呢?就是“克己复礼”。这个礼,就是周礼。
孔子的具体施政逻辑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好好学习,都做好人,这样小的行政区域都是好人,自然就太平了。然后推及到诸侯国,再推及到全天下。这样就天下太平了。
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几部曲。
那么什么是好人,好人的标准是什么?《论语》里断断续续说了很多,无外乎孔子自定的标准,仁义礼智信勇等,这些大家都熟悉的。
这种依靠个人素质、个人道德、个人自律的方式,在任何时代都显得理想化,更别说在春秋时期了。所以孔子推销自己的思想,到处碰壁。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孔子的思想就显得迂腐不堪了。真不能怪老孔,因为他提出的思想不是用来解决战国时期的社会问题的。
但是,孔子的思想有个好处,就是一旦施行开来,那会取得非常好的治理效果。因为他的学说注重的是人心,是人的认识,人的观念,打造的是价值观。
比如我们要治理故意迟到,什么样的治理方法最有效呢?
就是让所有人都认识到迟到太可耻了,不迟到简直太光荣了,那么你的企业就会杜绝故意迟到。即便有人意外迟到了,也会感到很羞耻,还会被同事们鄙视。
孔子,包括后世的儒家,其实都是在人的思想意识上下功夫。这一点,其实也被法家所采用。比如商鞅就非常讲究“壹民”,壹民手段里,就包括统一认识。直到现在,我们还讲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向中央看齐。
而法家解决同样的迟到问题,则懒得教育你了。为什么?因为法家产生的历史时期,社会矛盾、竞争太激烈,谁也顾不上放长线钓大鱼了,都来短平快马上见效的。
于是,我不管你认识到认识不到,一刀切,定个规矩,就按这个办,不按这个办就收拾你。
中国古代的法家,并非现代文明中的法制,其本质是法治,用法来治理老百姓。这种依法治国,本质是依法治民,最多到依法治官。
说到底,还是人治,是更加高明的人治手段而已。
法家的方法简单粗暴,并且目的明确。只要是目的正确,所谓的政治正确,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是可以的,并没有道德的判断,也可以说连道德的概念都没有。
因此法家能够得到战国中后期所有国家的青睐,大家都顾不上中医的慢郎中,打针输液快折腾。我们看到,法家人物在当时的政治舞台有重要地位,而儒家从一开始就一直没有走进政治核心,除去孔子短暂而失败的从政经历。
庄子的思想,也被列为道家,这未尝不可,但是和老子的思想还是有极大不同的。为什么不同,还是那句话,生活的时代不同。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和孟子基本同时。
庄子的治国理念有没有?当然有,体现在《庄子》内七篇里,其中专门一篇讲治国理念,就是《应帝王》这篇。
但是,庄子认为,我说的再好,你们也弄不成,你们都是急功近利,都不可能从“德”的状态回到“道”的状态了。干脆,我放弃不行么?于是,庄子万事不问了。
庄子是对社会失望甚至绝望,才开始研究其他的。要是不关心政治,何来绝望呢?所以后世说庄子是“冷眼热心”,一片忠心向党开,但党已经不是原来的党。
庄子退而开始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他说的人生乃至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逍遥游”。
什么是逍遥游?逍遥游,就不借助任何外力,就可以神思天外、身游天外。这种状态似乎就是神仙了,于是后世神仙一派,就把庄子当做一位神仙。
但是神仙也没有实现逍遥游,神仙还需要驾起祥云,孙悟空翻筋斗也需要云。这些都不行,都不够彻底。
庄子说的逍遥游怎么样才能实现呢?就是忘我,把自己、自己的内心一切的一切都“忘却”,完全没有这些概念了,你就神思天外实现逍遥游了。
当然,庄子本人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其实,庄子的逍遥游,和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有接近之处。
孔子的从心所欲,其实就是逍遥游。但是,加了个不逾矩,就完蛋了,有规矩的存在,就没有逍遥游了嘛。
孔子去世之后,墨子出生。墨子开创墨家之后,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当时的盛况,远远胜过孔子再世时期的风光。
孟子和韩非,都说,当时是“非儒即墨”,至少千秋各半。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够快速与儒家抗衡,哪些主张获得的民众的支持?以及为什么到后来两千年的帝制时代,几乎无人提及墨子思想?
墨子思想趁机两千年后,为什么又在清末民初研究风气、昙花一现?
这都与墨子这个学派非常非常特殊的主张有关。
墨子思想,在我看来,是与当代西方政治文明最接近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大家会不会感到惊讶?
甚至连学者严复都说:“西学源于墨学。”当然这话完全不靠谱,但也说明了墨子学说与西方政治文明的极大相似之处。
那么 墨子的思想,尤其政治思想都有哪些呢?今晚时间太晚了,我们另找时间探讨。
感谢IPK辩论社现场的朋友,感谢各个转播群的朋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