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

本系列其他全部链接: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中)(Seaborn)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下)(特征工程)

前言: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中,通常都是先假定数据服从某种分布,然后运用这种模型进行预测,以概率论为基础,做各种的参数检验。

EDA“抛开”概率理论,从数据出发,强调数据可视化。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_第1张图片
image

1.什么是EDA?

摘抄网上的一个中文解释:

是指对已有的数据(特别是调查或观察得来的原始数据)在尽量少的先验假定下进行探索,通过作图、制表、方程拟合、计算特征量等手段探索数据的结构和规律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特别是当我们面对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时候,各种杂乱的“脏数据”,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了解目前拿到手上的数据时候,探索性数据分析就非常有效。探索性数据分析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其方法有美国统计学家John Tukey提出的。

2.基本步骤

2.1 导入不可或缺的工具包

  1. 用于可视化:Matplotlib、Seaborn

  2. 用于数据处理:Numpy、Pandas

  3. 用于统计分析:Sklearn、Statsmodels

  4. 用于忽略烦人的warning:warnings

import warnings
warnings.filterwarnings("ignore")

2.2 数据导入和观察

  1. 观察数据的基本情况:df.head()df.info()

  2. 查看不同类型变量的基本统计信息

    • 数值型变量:df[["Survived","Age", "SibSp", "Parch"]].describe()

    • 分类型变量:df.describe(include=[np.object])

      [注意]:分类型变量的describe与数值型变量的describe不同

2.3 缺失值处理

一般真实数据中,变量都会存在着缺失值的情况。

  • df.describe()反馈的信息中,count这一行数据反映了不同字段的数量;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_第2张图片
    image
  • df.info()反馈的信息中,也可观测到各字段not-null的数据量和全部数据的总量。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_第3张图片
    image

[处理方法]一般有如下三种,其中2种比较推荐,1种慎用:

  1. 直接删除某一列字段

    当该字段中大部分数据都为null的时候,对于后期数据贡献非常小,无法对缺失数据进行弥补。像Cabin有超过70%以上的缺失值。

  2. 填补缺失值

    当字段中数据缺失量不大,且对于分析有重要贡献的,采用不同策略进行弥补。像Age字段缺失100多数据。

    • 采用仅考虑当前字段的统计量进行填充(例如medianmean

    • 综合考虑其他因素进行分组,用分组后的统计量进行填充。例如,综合考虑SexPclass等。

  3. 删除具有缺失值的行(慎用,不推荐)

    因为删除缺失某一字段的整行,会对其他非缺失的变量所能提供的有用信息造成影响。

2.4 变量分析

从分析的变量数量来看,可以分为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分析。

2.4.1 单变量分析(待补充)

直方图
  • 对称?
  • 分散?
  • 异常值?
  • 有间隙?
箱线图
  • 异常值?
  • 对称?
  • 比较几批数据的形状
正态性检验?

2.4.2 双变量分析

一般都会结合着任务目标(某一变量A),去粗略统计并分析其余变量对变量A的影响。例如,分析:哪些因素会决定生还概率。

2.4.2.1 因变量Y(离散)-自变量X(离散)
  1. 从计算数值的角度

    • 方法一:使用经典的分组-聚合-计算。

      df[['Pclass', 'Survived']].groupby('Pclass').mean() .sort_values(by='Survived', ascending=False)

    • 方法二:使用pd的pivot_table函数

      df.pivot_table(values='Survived', index='Pclass', aggfunc=np.mean)

      参数解释:

      • values: 聚合后被施加计算的值,这里我们施加mean函数

      • index: 分组用的变量

      • aggfunc: 定义施加的函数

  2. 从可视化的角度

    一般双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采用条形图来进行绘制。

    sns.barplot(data=df, x='Pclass', y='Survived', ci=None)

2.4.2.2 因变量Y(离散)-自变量X(连续)
  1. 从计算数值的角度

    将连续变量离散化是建模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将某一个变量所在区间分割为几个小区间,落在同一个区间的观测值用同一个符号表示。

    [处理方法]:

    • cut函数(等距):将年龄的区间均匀分割为n分

    • qcut函数(等频):选取区间以至于每个区间里的观察值个数都是一样的

      # 使用cut函数
      # 可以看到每个区间的大小是固定的,大约是16岁
      titanic_df['AgeBand'] = pd.cut(titanic_df['Age'], 5)
      titanic_df.head()
      

      进而,可求出落在不同区间的人数、以及不同区间的因变量的统计量

      df.pivot_table(values='Survived',index='AgeBand', aggfunc='count')

      df.pivot_table(values='Survived',index='AgeBand', aggfunc=np.mean)

  2. 从可视化的角度

    • 连续变量离散化之后,就等同于离散的X-离散的Y了,使用条形图可直观看出各不同区间的分布情况。

      sns.barplot(data=titanic_df, x='AgeBand', y='Survived', ci=None)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_第4张图片
      image

    • 连续变量不离散,那么直接使用直方图即可画出来。

      sns.FacetGrid(titanic_df, col='Survived').map(plt.hist, 'Age', bins=20, normed=True)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_第5张图片
      image

2.4.3 多变量分析

2.4.3.1 因变量Y(离散)-自变量X1..Xn(离散)
  1. 从计算数值的角度

    同样是通过分组-聚合的计算方式,只不过,这里index是复合的index。df.pivot_table(values='Survived', index=['Pclass', 'Sex'], aggfunc=np.mean)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_第6张图片
image
  1. 从可视化的角度

    这里提供两种作图的方式,分组条形图和分组点图。

    关键参数为hue,其作用是根据hue的变量进行分组。

    • 分组条形图

      sns.barplot(data=titanic_df, x='Pclass', y='Survived', hue='Sex', ci=None)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_第7张图片
      image

    • 分组点图

      sns.pointplot(data=titanic_df, x='Pclass', y='Survived', hue='Sex', ci=None)

      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_第8张图片
      image

你可能感兴趣的:(ML入门——EDA探索性数据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