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时间待业在家,对自己前途有些迷茫,经常问同学你的工作内容是干啥的,人家回答打杂的,现在呢,也经常有人听见抱怨自己就是个打杂的。打杂到底是个什么工作呢?
如今总算是明白了,打杂就是各种“专业”工作的组成体。也就是说所有看似专业的事情,其实都是由一件件杂事给组成的。打杂打的好,就是专业度高!
刚毕业的孩子总是想不通这个道理,以为所谓的专业是件多么高大上又或者是只需要完成单一的事务就好,比如写文案的,只需要写文章,会计只要会算账,但谁知有些工作就是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协作和细枝末节的工作内容。不是处理单一事务就可以的。
记得我毕业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一个香港公关公司的上海办事处,做各种开业活动/记者招待会之类的,客户都是香港背景的大公司,港汇二座刚开业时我们办过记者招待会,龙之梦还在建时我去过工地调研,(不小心透露了年龄)还经常跟着老板见各种老外,算是高大上了,但实际上的工作也无非是打印复印,给老板打下脚,跟复印打印机们做斗争,最后辞职也有部分原因是我不想再修机器了。当时离开时的理由是想做专业的事情,现在想来,真是幼稚的可怜。
也许那时候对我来说专业的事情大概就是写活动策划了。但现在看来也许写策划反而是整个活动中最简单的一环,难得是如何执行到位。
联系供应商、陪看场地、会场搭建验收、订购各种会场材料,发记者邀请函,现场执行、宴会形式及菜式确定等,当只是听从领导安排做事情时,会觉得每件事情都像打杂,因为没有把工作环节联系起来的能力,只有了解了方方面面的细节工作才有可能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上看待问题。
所谓专业也有另一层含义,把打杂做到极致也是一种专业,比如招待客户这件事情,学校里应该没有一门专业课叫招待客户吃饭吧?但其中包括菜式/就餐方式/点菜/座位排列等各种问题。一个专业的招待组织者和业务选手,就会直接影响这次招待的体验。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的一个经典案例,一专业的助理光整理老板的名片就能整出很多门道来。说明世界上本没有专业,专注了就有了。
那些毕业了很久还说自己总打杂,想要做更专业的事情的人,得先看看自己身处的公司环境和工作内容。
一人多岗在小公司是很常见的,我觉得对个人来说还是很锻炼人的,尤其现在即将进入AI时代,知识爆炸,跨界通才越来越多,你的知识面太窄,技能太单一,甚至没有全局观都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小公司的这种一个人当多人干的方式可以让你涉及更多的工作范畴,拥有更多的工作经验。更何况,现在大公司也开始减少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岗位了。
所以未来只涉及到单一工作的岗位将越来越少,而且大有被机器人替代的趋势,比如你应该知道这次九寨沟地震第一篇新闻稿就是机器人写出来的吧。
未来有协作能力和创造性的人才才有可能不会那么容易被替代。
回想自己的工作经历,一直是干直接给老板打下手的活,到大一点的企业就担当万金油,救火队角色,在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没有多少专业技能,但现在觉得反而是一种特别好的积累。
感谢打杂!
最后再说下过分追求专业可能带来的问题,一个人再专业,可能也就只能达到60%-80%的专业度,再深挖下去就成专家了,但是世界上专家没几个。
若过分专业,而缺少跨界思维可能让你失去创新能力,专业度让你拥有完成一件事情的标准流程和做法,在这规则下,你可能做的完美,但也许这个规则本来就不符合这事项的需求。经验主义也会阻止你去探索别的解决方法的步伐。甚至都会看不清事项的本质需求,只是一味的按规则解题。
典型的案例就是研究生和小学生解决,如何把流水线上的重量不达标的产品检测出来并且取下,研究生设计了复杂的方案,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而小学生只用了一个电风扇就解决了。
很多创新的案例都是由行业新手提出的。半瓶水咣当也容易激起水花哦。
最后总结下:
很多专业的事情都是由需要打杂的事情组合起来的,做多了,你就会了解全貌,有做专业事情的能力了。
别怕打杂,打杂做认真了,也是专业人才。
在需要全栈人才的时代,死守自己的专业,除非真的深耕成专家,不然就让自己多拥有一些跨界技能吧。
最后别让专业成了创意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