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读过很多书,但很快又忘了。
沮丧之余,读书人的经验分享又对我们施予重击:
“我两日不读书,就觉得精神恍惚,坐卧不安”
“如高尔基所言,我扑在书籍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
我等凡夫俗子,实在无法体味这读书的饥渴之感,我们拿起书就头晕,放下书后就忘光,甚至开始怀疑是否还要继续读书。
此时,女作家三毛的话,如空中惊雷般地响起: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这简直是人间福音,原来读书有这么大的好处,即便忘了,它依然能融入我们的骨血,改善我们的容颜和气质 。
于是,很多人了打了鸡血,纷纷加入“人丑多读书”的行列。
然而,你最终会发现你的容颜和气质一点也没有变:
眼角的鱼尾纹依然清晰可见;
大饼似的圆脸依然肉嘟嘟的;
甚至因为读书久坐,肚子又更大了一些;
……
真的,读书给人的改变,真的很少。
那么,我们还要读书么?
读书本来不需要理由的,因为读书本身就是目的,它最大的作用在于,让人类不至于困死在永恒的当下。
这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
牛羊吃饱之后,呆立原处,口中咀嚼反刍,两眼空洞地看着远方,完全被困在“现时此刻”的牢笼里,所见所闻,皆是当下。而人类要幸福多了,有了文字,我们可以突破“现时此刻”的困境,坐上思想的飞船, 上下五千年,倾听祖先的曲折故事,纵横国内外,饱览全人类的文明景观。
读书,是人类充分为人的一个手段,也是人类破除“无聊”这一人生魔咒的利器。
晕车是因为坐车不够多,“读过即忘”也是因为读得不够多
当代医学认为,晕车是一种“运动病”,是平衡器官和神经系统对不规则运动的不适应症状。绝大数人可以通过深蹲、打球、荡秋千等运动来矫证和治疗,而“多坐车”更是标本兼治之法。
同理,对于一读书就头晕(晕书)和读过即忘的人,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多读书”
说说我的亲身经历。
多年以来,我坚持读书,虽然时断时续,但终归没有放下。我曾经也“晕书”,读过也很快忘光,但依然见缝插针、磕磕碰碰地读。就在前几年的某段时间,我突然感觉自己的阅读速度加快了很多,大量的文字铺天盖地压来时,我变得更加从容,可以轻松地撇开里面的废话、套话和垃圾,迅速找到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可以一目十行,一下子判断出文章的好坏。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
长期坚持阅读,我从文字的陌路人,成为了文字的密友:
(1)抵达“晕书”的拐点,读起书来不再头晕,即便阅读专业内容,也更加从容自如;
(2)可以迅速地提取有效信息,一眼可判断出作者的深层含义及其文章的好坏;
(3)记忆力大有提高,读过即忘的现象大有改善,日常记事能力也大有提高;
(4)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有相当幅度的提高。;
(5)成为一个写作者,作品发表在《虎嗅网》、《求是网》、新浪和首页等媒体和平台。
当代脑科学认为,大脑与肌肉一样,越练越发达。 读书时的思考,实际是在增加大脑沟回(皱褶)的数量的过程。沟回越多,大脑储存的信息越多,脑神经元回路之间的串联就越多,人也就变得更聪明。
经过数年的阅读后,我并没有变得有多聪明,但我真切地感觉到了实实在在的进步。
然而,很多人在收割这一果实之前,已经放弃阅读了,殊为可惜。
读书与享乐
世间享乐 ,无论美食和还是性爱,皆为短暂,一旦多吃点,或有厌倦之感,唯有读书,带来的是安宁而绵长的愉悦之感。
不常阅读的人,是在读一个个方块字,而经常阅读的人,则是在读文字背后的人情、风景和人生。
坚持阅读,达到那个不再”晕书“的拐点,那你就开始享受书籍了。
走出舒适区
我们在读书的路上之所以踟蹰不前,一直“晕书”,除了前文所说的“读得不够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读得太简单”。
如果我们每天阅读像《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之类的书,虽然一目十行,毫不费力,但基本不会有什么进步,因为我们一直在“舒适区”呆着,大脑几乎没有受到锻炼。
好比一个人天天提着一个水杯闲庭信步,那么他的肌肉永远是松弛的,而如果他每天扛着一大桶水爬楼,肌肉就慢慢发达了。
同理,在读书这件事上要有所进步,读点有难度的书,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对学习思维进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学习的效率跟“信息提取练习”直接相关,“提取练习”的难度越大,学习效率越高。
读点有难度的书,然后向自己的大脑“要账”,让它复盘所学的内容,练习得越多,难度越大,那么学习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