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的“内涵”在“当下”和“长期”的高效应用

电商行业做决策照样讲究“谋定而后动”,经常要依据“经营数据”,而分析这些经营数据,就是日常运营的一部分主要工作。

而电商平台也为商家经营的后台操作,倾巨资不断迭代“数据分析”工具,如淘宝的“生意参谋”——零售电商大数据产品平台。

说来也好笑,很多淘宝从业者,面对这个超级工具,对于数据认识及应用,常常“无动于衷”,不得其法。

其实,有个简单的思路,就可以对理解数据分析“快速上手”。

“快速”的思维,都需要借力加速。“快速成功”对于无积累无资源的普通人是不可能的。但普通人“快速入门”却是可能的。

使用工具本身就是“借力”,用得其法的入门,就是从工具设计者的角度,理解工具的呈现界面,揣摩其中的关联机理。

一句话:“工具背后,是人的思维方式”。是设计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好的软件是符合我们的认知的,它的流程是科学的,是符合我们平时的习惯,容易上手的,同时又是化繁为简,提升我们生产力的。

如果这个层面理解起来一时不好懂,思想需要往下走,往根基上的一点又一个的“点”走,从工具上呈现的一个个“概念”入手。就像上面引用过的百度词条“数据分析”定义一样。


拿我们最熟悉最有兴趣的商家“销售额”来说,对这个概念的清楚理解,就能指导清晰的运营方向。

销售额=访客数×转化率×客单价

那么提高销售额,方向就在于提升“访客数”,提升“转化率”,提升“客单价”。这3个维度,只要有1个维度上提升了,销售额一定会上涨,如果同时提升,就大涨。

再对公式里的这三个因素,使用数据分析的“拆分思维”,运营工作会更具体。

积累的“内涵”在“当下”和“长期”的高效应用_第1张图片

“具体”就是告诉他,做这事的周转腾挪空间是哪里?范围有多大?

因为“拆分”就是由大变小的过程,将问题拆解成若干部分,进行影响因子的微观分析。

访客数=展现量×点击率,所以单从“访客数”这个公式看,“点击率”才是商家有“自主操作权限”能提高的地方。

因为,电商平台带给商家的不是直接的流量,而是平台的算法逻辑按顾客和产品的最佳需求匹配原则,抓取他和其它商品的主图,一起在终端页面“展现”给顾客。

所以,在展现端的“主图”上做文章,是商家要“重点”投入资源和精力的地方。

“重点”就是告诉他面对它的时候,“付代价”多一点狠一点,就比同行胜算多一点。

如果商家赚了钱,为什么不把更多的钱投入到,打造更高点击率的环节及条件上呢?提升专业摄影的硬件和人才条件,不也能为后续提升整个店铺/品牌视觉体系做铺垫吗?再远一点还能兼顾到“直播”,拍摄“短视频”的基本条件。

清楚了一个个“概念”,执行就是沿着这一个个概念梳理出来的路径,做持续投入,做日日之功嘛。

这不,“积累”的概念,以及重要性在他所经历的事情上,就初现端倪了。

学习靠积累,投入也靠积累。这认知背景是基于事物“尺度”的衡量。

人有人的尺度,物有物的尺度,天地万物运行起来,都有其内在方式,外在边界。

一天24小时,工作8小时,而个人真正有效工作时间其实有4小时运作就不错了。

那么多事情,显然一时干不完,都要按工作进度“存档”思维继续干。而工作上的投入带来的果效,也是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发酵。

“工作存档”概念在电商工作中,简单高效。推广数据要存档,比如“直通车”推广过的“关键词”,尤其是花了不少钱效果又不好的关键词,要备份记录。因为这样的关键词要删除,恐怕下一次还会不留神地添加进来,最好存个档,积累到“剔除词库”。通常使用一些在线的云端存储工具,如果是团队协作共享数据,就使用如“腾讯文档”这类团队可以协作积累的云端共享工具(京东小二就经常发腾讯文档给商家报名活动)。

“存档思维”也是电商工作推进的高效思维,每次工作决策都需要看过往“数据”,电商圈某些“贵死人”的培训机构,手里就有一张“数据王牌”,全年都在悄悄爬取备份记录淘宝的各个类目交易数据。而这样的数据商家官方使用渠道大部分是在平台官方的相关软件后台调用,只是平台软件上有调用的时间跨度期限,以及可查看的类目限制。“京东商智”、“生意参谋”零售电商大数据产品平台,本质上就是通过“积累”商家、用户在平台上交易经营的数据,利用各种“算法”按商业逻辑呈现出来,再卖给商家当做指导更好经营的工具。所以淘宝平台居然就成了,自产“数字资源”的公司,成为了拥有“大用户”和“大数据”的超级平台,早在2009年数据战略公司“阿里云”就创建了。所以阿里巴巴和腾讯的股票为什么值得长期持有,因为同时拥有“大用户”和“大数据”的平台,更能衔接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积累的“内涵”在“当下”和“长期”的高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