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课程标准之五

读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方才发现更大的不同,尤其是发现小学各年级课标细读更是必要合理。

先说课程总的主旨——低年级当然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而中高年级,则加入了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加入要求学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和个性品质。

有了主旨,再说教学目标顺理成章。中学教材备课思维定式根深蒂固的原因,我会脱口而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种目标三个方面。不过通过今天的学习,马上纠正了我的认识误区。

先看看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教学目标建议的区别。低年级教学目标有四个方面的要求,请注意“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于高年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它的低年级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中高年级则是能力与方法,知识。所以,我觉得我的建议是不如两个阶段一致起来好得多。

细读各个教学目标的内容,不难难发现都是“序列化要求”,根据学生不同年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程度而提出的建议性建设性意见。而且在习惯的要求上非常明确清晰,甚至于在低年级、中高年级要求的措辞上都能够语句长短不一,繁减不同,毋庸讳言。

我想提出多年来自己的两大体会与建议,一是请大家注意,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都是针对性的对小学生的“起码要求”即最低要求,所以笼统概括敬告您知。需要我们结合学校实际,班级实际,学生实际区别对待。二是建议大家对“生活化”具体分解知识目标。比如我们的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目标,既然小学阶段最突出的应该是习惯养成,我们不妨多多研究具体化的知识目标,把知识的传授分解成相对应的“生活做事情”来实现。

举例说明一下,我的意思是,“初步了解类……”我们变成认识字词、会写出来、能够读通顺?“了解类……”讨论一下,把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告诉同桌前后位同学?“理解类……”转化为熟读并背诵,而且在小组内部能够做到各抒己见大胆发言?“掌握类……”不但能够记住书本知识,说出个人生活言谈举止所作所为,而且知行合一有几个良好的习惯?

个人观点,欢迎共同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细读课程标准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