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自己水平的定位,我选择了这个标题。
因为很多原理性的东西我也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我整个后期调色方面的学习过程大致是:
瞎J儿乱调——在网上找别人的Lightroom预设——看别人分享的调色教程——模仿自己喜欢的色调。
顺便在此郑重推荐「Thomas看看世界」,本人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刚完成「小白到可能勉强入门」的摄影爱好者,写一点心得分享给朋友们,第一篇可能有点啰嗦,大家见谅。
这次选用了下图照片作为示例,调色前其实普普通通的,导致我一直不想发,后来深度后期了一下以后发现还有点杂志封面的感觉(笑),自己是很满意啦,现阶段水平我觉得我做不到更好了。
图片 | by 海风藤 于长沙市南门口
本人修图一般采用LR软件,约等于PS里面的Camera RAW,手机上的泼辣修图,界面大概如下:
简单说一下修图的基本思路:
●(最重要的是)前期拍摄的时候想表达的东西
● 对颜色的规划
● 对影调的控制
好像什么都没讲对吧?其实简单来说,为啥摄影要和拍照搞了两个不同的词,因为摄影是一种创作,我觉得从技法上来说更像油画,我们要运用「对比」的手段让作品更吸引人。
「对比」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同种色彩的浓淡,不同色彩的冷暖,各区域色彩的明暗,物体的虚实等等方面。同时,色彩的冷暖可以表达情绪:我们通常认为红色代表热烈,黄色给人明快的感觉,橙色给人温暖,蓝色以忧郁,绿色以生命,紫色以诱惑。
首先,人的视觉习惯告诉我们:先看大色块,再看小色块;先看画面中心,再看画面周围;先看亮处,再看暗处;先看彩色,再看黑白;先看人物动物,再看自然环境;等等。
举个例子来佐证:
拍人像尤其是写真,为啥大家觉得背景虚化的照片更好看?为啥现在的日系小清新流行?因为虚化了背景,更多的注意力停留在了人物本身上。人像写真,要表现的是人,虚化背景下人经过虚实的对比更加突出了。
图片 | by 日系生活人像摄影大师 滨田英明
「日系小清新」为什么在黄种人范围内流行?一般来说,「欧美风」不强调虚化而且往往走暗色调,但即使走暗色调,因为本身肤色的原因,人物是白色也就是亮度高的,经过对比依然突出。但黄种人本身肤色如果直接经过磨皮变得很白,而周围环境很暗,明显不符合客观规律,这么一来就只能提高整体亮度,而整体亮度提高后要凸显人物,虚化是一个很便捷的方法。当然展开讲,还有很多方法和写真的分类。
(为啥说学过美术的人拍照入门特别快,就是因为这些内容包括构图的方法他们早就知道了。)
图片 | by 日系生活人像摄影大师 滨田英明
其实在我学习过程中大致在“看别人分享的调色教程——模仿自己喜欢的色调”这个时间段中,参加了一次我一直很唾弃的厂商举办的“老法师聚会”那种讲座(百年尼康长沙巡展),讲座上听到了授课人强调「对比」在摄影中的重要性,以及西方油画审美对现代摄影技术和审美方向的影响;在紧接着的那个月,我去参观博物馆的时候偶然看到一张油画(就是下面这张,好像也不是啥名画),突然领悟到了一点对比和影调的门道,从那时开始逐步有了自己调色的思路。
图片 | 我的摄影调色灵感来源
好,啰嗦了这么多,长段文字一般没人看,主要也是为了让大家忘记之前那张修完的图是什么样子,现在是时候放出原图了。
当时是早上7:17,我走到登仁桥巷和南墙湾巷交界处,南墙湾巷悠长狭窄,长郡的学子在大雪中依然需要上课,于是想用小巷的狭窄,以及老破小,雪,来衬托早上的上课的人。然而取景的时候,正好一对母子走过来,我赶紧拍了一张。现在再看,当时如果我往左稍微走一点,用左边的人挡住他身后的人,这样两个人手随时准备握住手的状态,应该表现地更好。
原片因为本身街道很暗,ISO居然自动模式开到了顶……但是当时没注意「白加黑减」原则,导致本身应该比较暗地街道比实际要亮。还有,照片颜色过于平实,两侧的楼房以及最前方的人都有点多余,需要进一步修改。
01
首先,将这张照片改成竖构图,本来准备裁剪成2:3,但似乎发现这么一来左上角白色的塑料布有点出戏,就改成9:16。
这样改动后,人物占比大了,街道本身的感觉以为上方的电线和本身的纵深并没有被削弱多少。
接下来定调,我想加大冷暖的对比。后方的招牌、照明的灯正好是暖色,而雪本身应该是凉凉的,无人的街道也是清冷的,大致上冷暖的部分也就有了规划。
02
不过,首先需要进行相机原色校准。
因为其实街景的色彩是非常杂乱的,我希望绿色无限靠近蓝色,所以把蓝色色相和绿色色相往互相靠近的方向调整,同时提升了蓝原色的饱和度(可以提升色彩的鲜艳度)。调节大概如下:
调整之后大概如下:
03
相机校准以后发现整体往蓝色偏的太厉害了,我希望更多的地方呈现橙色,于是我开始进行基本调整,首先调节了色温,这样画面的冷暖分布大致已经有个雏形了。
然后,我想压暗街道,还原清晨小巷的昏暗,但是又不能让它太黑。所以,整体下调了曝光,然后提高阴影以保留更多暗部的细节。然后加对比度、减高光、减黑色色阶、加白色色阶,以提高本来灰暗的画面的明暗对比。
整体调整如下:
此时得到下图:
04
到了这一步,我觉得冷暖对比依旧不够明显,于是后面的工作都在做加强冷暖以及明暗的对比。
我觉得图片的下半部分,雪可以变成蓝色,同时雪反光应该再强一点,于是加了个渐变滤镜。
点击矩形的「渐变滤镜」后,在图上画出滤镜的范围:
点击矩形的「渐变滤镜」后,调节滤镜的面板就出现了,对面板上的项目进行如下调整:
05
同理,图片上方暖色不够强,但是又要让天空避免过曝,于是,在图片上方加了一个径向滤镜。
点击圆形的「径向滤镜」后,在图片上方画一个包含有需要修改的部分的圆:
点击圆形的「径向滤镜」后,对调节面板上的项目进行如下调整:
06
调整后我依然觉得图片上方暖色不够强,红色有点抢眼,于是使用了HSL工具(右下调节面板下拉一点就是HSL面板了)。
在HSL面板中,降低了红色的饱和度和亮度,大幅度提高了橙色的饱和度和亮度。绿色在画面中似乎是没有,但是为了避免干扰,我还是习惯性的降低了绿色的饱和度和亮度。
调节之后大概是这样:
07
最后按个人习惯,加上暗角(右下调节面板下拉一点就是效果面板了),以突出画面中央的内容(有大面积天空慎用,天空的暗角不好看)。
调节之后大概是这样:
(为了增强印象,这次做步骤分享时候取的冷暖对比更明显一些,事实上只要有对比,就可以被发现)
至此,后期分享全部结束,这篇推文主要是分享思路。其实,前期拍摄不一样,照搬这个设置的具体内容很容易出现诡异的结果,尤其是白平衡、曝光、HSL部分。
比如这张照片,看起来与上一张照片的色调差不多。
但是,如果这张原片直接套用相同设置的结果……明显曝光不够,白平衡偏得一塌糊涂。
最后,第一次写后期分享,自己有点表达不清的感觉,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有条件会尝试写更多的调色流程。
沙鸡小R写在后面的话:
2018-2019年唯一最优秀常驻作者海老师,又带来了一篇干货中的干货。编辑十分期待海老师更多的教程!
拜了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