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行记(第一)

乌镇行记(第一)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为茅盾先生,因为《林家铺子》,我知道了水乡乌镇。然而却不知道乌镇所在的桐乡,以及更加闻名遐迩的桐乡皮革城。

梦中的乌镇,有着江南水乡共有的特色,贯穿古镇的河道,傍水而筑的民居,袅袅的炊烟,和晃晃悠悠的乌篷船。一切的一切,总是显得那么宁静、悠闲。

借着小长假,我收拾好行囊,匆匆踏上了去往乌镇的旅程。湖州至桐乡,不足百里,车行不到半个时辰,便即到达,早有挚友携家人前来迎接。

又驱车一刻钟,方才到达乌镇景区。因为节日,太多的喧闹,让梦中乌镇的那份神秘消失殆尽。熙熙攘攘的车辆,接踵摩肩的人流,让乌镇应有的静谧化为乌有。

鉴于行程的紧迫,及对乌镇景区的了解,碍于西栅景区的过度商业化,临时决定放弃西栅的行程安排。购好东栅景区的门票,已近中午,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

到乌镇,一定别忘了吃红烧羊肉。羊是冬至后的湖羊,配以秘制的香料,烧的酥酥软软,甜中带辣。佐以乌镇特有的清蒸白水鱼,外加若干时蔬,甚为鲜美。

景区外茶楼酒肆林立,门口皆置一口大锅,盛着尚在文火中慢炖的羊肉,色泽鲜亮,可让食客即到即食。我们觅得楼上一处幽静雅座,细细地品味了一回红烧羊肉和白水鱼的鲜香。

下楼出门不远即是景区入口,入口处兼有渡口,瞧着堤下浑浊的河水,和那不是乌篷的游船,让我对摆渡观景的好奇,瞬间烟消云散,甚至有点厌恶。

踩着泛青的石板路,如同踩着岁月的年轮,任凭哪一块方砖,不是经过了数百年的洗礼?过度的商业化,打破了古镇原始的宁静,梦中那鞋底摩擦青砖的咯噔声,早已被嘈杂的声音湮没。偶尔有一两个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才勾起那一丝梦中的回忆。

东栅的景区,多分布在河道北岸,沿河道两旁交错排布着,呈环形,中间有数座石桥联通。有名的逢源双桥,便是其中的两座。

南岸的石板路,外临河道,内为商铺,北岸则不同,临河多为商铺,林家铺子即是其中之一,它再现了茅盾先生笔下的原貌,里面多为三白酒、熏豆茶之类的特产,也有农具等其它物什,尤其是门口的一辆纺车,透着一种时代的文化气息。

林家铺子的斜对面即是茅盾故居,典型的水乡院落,江南气息。故居里布置很是简陋,书斋的书桌上,几本陈书已经泛黄,墙壁上匾额中“有志竟成”依然苍劲;客厅仅一桌两凳而已,或许,对一介文豪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安贫乐道”才是他们心中的永恒。

故居往东,依次分布有木雕馆、染坊、酒坊、民俗馆和百床馆,直至香山堂药店,经财神湾过桥方可到南岸。在木雕馆、民俗馆和百床馆里,你能领略到江南文化的精髓,那一刀一刀的雕琢,那一针一线的刺绣,无不流露出江南灵秀的文化气息。

宏源泰的染坊里,高约数丈的桅杆上,挂满了一条条湛蓝的碎青花布,纯手工的操作,丝毫不亚于青花瓷的典雅高贵;高公生的酒坊中,弥漫着浓郁的醪糟芬芳,透过数百年传陈的古老工艺,你领略到的不是甘醴,更是文化。

出故居向西,一定要去古戏台和翰林第光顾下。古戏台,是江南水乡最常见的公共建筑。类似古代高高的点将台,却承载着旧时人民儿时的梦。鲁迅先生《社戏》一文,便是很好的佐证。翰林第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式庭院,画梁雕栋,甚是精美。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隔壁的皮影戏,或许是我童真未泯吧。

离开乌镇,我没有多少留恋,甚至连对失约西栅,都不觉得有半丝遗憾,或许是对过度商业化的抵触,又或许是因为其他种种。小桥、流水、人家依旧,不在的是宁静、是恬适、是古色古香。我忘不掉的是人流的喧嚣、是商铺的林立,也是石板上的青苔、青砖上的刀痕,所以我很矛盾,失望而满足并存。

不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我只想说,西栅,我早晚还会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乌镇行记(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