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青春完成的规培,只有“规”,没有“培”

你用青春完成的规培,只有“规”,没有“培”_第1张图片


研究生规培学员猝死,算不算工伤?

首先看一则让人触目惊心的新闻。

“2018年3月30日,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研究生规培学员顾健在下夜班交班时候不幸猝死。根据很多媒体报道,在猝死之前,他已经连续工作15小时,而这几乎是他工作的常态。”

但是当孩子的父母在痛失爱子之后,找相关医院要个说法时,他们赫然发现,“规培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是我国劳动保护法的空白之地。家属与院方争执的焦点便是:顾健因工作死亡,是否算作工伤。

当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很快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你用青春完成的规培,只有“规”,没有“培”_第2张图片


原来,“规培生”的本质,算作学生,不算“工人”,更无法谈及“工伤”。

那么好,作为一个已经用了6年青春养“规”的我想问,作为学生,我学会了什么?


规培一场,我学会了什么

最直接的答案是,我从一个见习实习之后,有着理想和抱负,有着灵活双手和满腔热忱的小医生,逐渐被无奈的现实蒙住了双眼,在磨盘上不停地转着圈子,为的是一口不多的食粮。

规培生对于医院来说,绝大多数只是个“臭写病历的”,“死拉钩的”,“破值班的”廉价劳动力。说是廉价,其实也是不严谨的。我的很多朋友在规培的过程当中,首先自己的科室不会给一分钱,同时自己轮转的科室也不会给一份钱,只有那一份和自己医院签署的劳动合同,会施舍一点小几千块钱的基本工资。

但是对于一个三十岁前后的大龄男女来说,我相信你只能谈生存,无法谈尊严。

更可悲的是,我们用这些青春“养规”,规培到底又拿什么来报答青春?

至于作为一个外科的规培生学会了什么,我想,每个规培的孩子心中都有答案。

拉钩不挪手,被骂不还口,病历写到吐,女友要分手。

之前在一家医院规培的时候,我学会了一个词,叫做“红黄蓝绿”。

这个科室是做肝胆专业的,但是科室内斗非常混乱,老大夫之间彼此不合,因此一个小小的科室被分成了四个组,被护士贴上了红黄蓝绿的标签。每个标签代表一个老大夫。

作为规培的住院医师,我们在进入这个科室的第一天,被进行了这样的培训。很多人会认为,既然是肝胆专业,那么一定培训的是肝胆疾病的治疗常规。

错。

我们被培训的,是各个组的用药常规,例如红组的营养液,抗生素,抑酸药,加强免疫类的药物,和绿组、黄组、蓝组则完全不同。每一个患者手术后要用到十几种药,而我们住院医师最需要做的,就是把每组的十几种药开对了,别把绿组的用药开在红组的病人身上。

不然会被老大夫狠狠骂到怀疑人生。

甚至有一次,我拿着患者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去请示黄组的老大夫,老大夫仔细地看了一眼心电图,说。

“用一只抑酸药吧,记得别开错了。”

沃特则法克……

所以如果你要是问我规培学到了什么,我只能说,我学会的是这些“规矩”。

但大概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不一定学会了要成为怎样的医生,但是明白了一定不要成为怎样的医生。


我们为什么要被培训这些项目?

其实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中国的医生太少了,但是又太多了。

太少了是绝对值少,对于泱泱大国来说,只有这几个医生,相当不够用。

但是对于某一个国内顶尖科室来说,每个科室的人都太多了,因此不可能让每个人刚毕业就挑大梁。换句话说,你个小年轻过来就挑大梁了,那我们老的吃什么?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一群人在一起就有政治,而是一群名校毕业的博士在一个屋檐下,那个不叫政治,那叫政变。

因此每个科室都愿意看到有这样一条规矩,让你们成长得再慢一点点,既然你和我差个五六岁,那你就踏踏实实等五六年之后再做我现在的工作好了。我的手术还没做够呢,凭啥让你做?

那么规培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所以,真的一开始没有很想培养你,一开始想的就是让你走得慢一些。

火候还没到呢,急什么?

而对于要培训哪些项目这件事,就很有趣了。它和家长判断孩子应该上什么课外班是一样一样的。

“我觉得应该学点外语。”

“嗯,音乐也得学个乐器。”

“体育总得学一门吧。”

“嗯我觉得奥数也得报上。”

所以每一个孩子的课表就变成了……“钢琴、游泳、英语、奥数、作文、舞蹈、书法……”

规培也是这样的,在大家的认知当中,每一个医生当然都最好会内外妇儿眼耳鼻口,上可开刀抢救,下可开药针灸。因此规培的项目只会越来越多,但是没有人会真的关心你最后学会了什么。

当你在提交规培结业记录的时候,你写下你所上过的手术号码,管理过的病人号码,你会发现,你在意的是自己的青春实现了什么,而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你有没有按要求完成这个程序。

而你会成为怎样的医生,他们并不会太关心。


台湾的规培现状

笔者近期造访台湾的一家医院,感受到这家医院的规培,从此开始怀疑人生。

在手术台上,一名和笔者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对,就是小姑娘,用稚嫩的手灵活地进行着单孔腔镜的操作,无论是手术技术,还是应急能力,都远远碾压了笔者。而这个小姑娘,就是规培第五年的住院医师。

更确切地说,他不止碾压了笔者,也碾压了大部分笔者所见到的老大夫们。

当手术遇到比较难做的地方,我们在想主任应该很快就上了,毕竟有外面的人过来参观,总不能现场做教学吧。

令人惊讶的是,主任非但没有上,也没有在台下进行焦虑地指挥,而是安安静静地看着。

当我们离开这间手术室的时候,有同行人问,主任为什么你不上呢,手术看起来不太好做。

这个主任说,她已经是第五年的住院医师了,明年她就要毕业,成为一家医院的主治医师,理论上她现在必须学会独立处理突发的甚至紧急的情况才可以,不然我们的医院会失去规培的资格。那么她在手术台上,她就是术者,她应当选择是否来请其他医生去帮忙,如果她不邀请,那么我一定会尊重她。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放手,造就了一个我们眼前如此出色的外科女侠。而笔者自己,基本是被灭霸的一个响指轰成了渣渣。

其实,如果规培的目标是为了造就一个优秀的医生,那么这个医生是否优秀其实才定义了规培是否成功。而不是这个医生到底在多少台手术上打过杂,或者写过多少份病历。

试想如果一个规培后的医生,升级为主治医师,但技术还不如住院医师,那么这样的规培,是否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

但事实上,不是管理部门想不懂这个问题,而是教学管理部门和执行的医院/科室之间,关系非常不明确。为了不去喝茶,以下省略一万字。


做自己的主人,经营好自己

作为一个知心的小哥哥,其实我不能说大家“放弃规培”,“规培是坑”等等。规培的过程能够让你有更广阔的视野,你会接触更多的科室,更多的人,更多的环境。

但是需要你主动去做很多事情。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自己去学习未来你认为会用到的技能,只要你有心,你一定能够找到相应的方法去磨炼你的技能。

你虽然没有大把的金钱,但是你有相对大把的时间,你可以选择不断学习你喜爱的领域,你可以应用互联网成为斜杠青年,你可以发现自己的特点和天赋,寻找自己在未来的定位和人生规划。

规培的6年,并不一定是浪费的6年。因为只要努力过的人生,从来都不会白费。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用青春完成的规培,只有“规”,没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