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未来的房价态度一直是比较坚定的,未来房价还会涨,但不同的城市会出现分化。
这二十年来房价从未停下的脚步,我们甚至开玩笑说,这辈子唯一没有骗过我们的人就是房产中介,早些年没听他的话多买两套,悔不当初。尤其是手里握有一两本房本本的人,更是坚定的看多,看涨,甚至加杠杆买入。
但是这种房价永远涨,或者房价马上崩的观念,都是一种情绪。我们最好把不同的观念放进来,听听双方的意见。当然,把不同的声音放进来并非是要去和它争吵de一个结果,去驳倒对方,这并非辩论,在语言上击败对方意义不大。我想说的是很现实的问题,如果房价继续升,你不希望搭上这趟车吗,如果形式如看空的人所料,你应该撤退的更快,避免更大的损失。
今天,我想介绍一篇文章,试着用驳斥一篇文章的方法,让你看到房地产的不同面。文章作者叫王烁,财新杂志总编辑,他是一个房地产看空者,我觉得他一定读过很多书,他看问题角度独特,思考深入,还很全面,但我希望你能体会到不同的看问题方法,看看他的文章,然后自己思考一下。
(以下为链接文章,文章长长长)
希望没有那么一天,翻出这篇文章说:“我跟你们说过的。”
一
看到@硅谷那些破事 发了一条微博:
“湾区房子中位价格约100万美元,个人收入的中位值约9万美元,相当于11年薪水=1套房。北京房子的中位价格约300万RMB,个人收入中位值约15万RMB,相当于20年薪水=1套房。是湾区群众收入高?还是湾区房子太便宜?”
解释一下湾区房价的概念。湾区指旧金山湾四周,加州最大的城市带,因为经济发达以及硅谷码农收入增长强劲,全美房价数这里最高。
不知道@硅谷那些破事 从哪里找的数据。我找到的是Business Insider网站(下称BI)根据全美房产经纪人协会(NAR)数据做的一组测算: 在全美房价最高的各大都会区,你或者你们家两口子需要多少收入才买得起房。
除了第四名夏威夷乱入之外,最贵的前五名都在加州,湾区一举夺下前两名:硅谷第一,旧金山及附近第二。
有多高呢?以硅谷为例,中位房价是100.5万美元,很贵,是全美住房中位价格的4倍以上。收入多少才能在硅谷买房呢?你的年收入是18.73万美元的话,才买得起。这在美国也是很高水平的收入。总统特朗普年工资也不过40万美元整,18.73万美元比白宫办公厅主任的年薪还要高出一点点。白宫办公厅主任泼天权势,收入也不过是能在硅谷买中不溜的房子,说明两点:第一,码农真的是站起来了;第二,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北京买不起房,对比之下也很正常。但是, 买得起就三个字,背后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中国人说买得起房,指把两代人至少三个家庭(你家,你父母家,你配偶父母家)的积蓄全拿出来,如果付得起首付,就叫作买得起房,至于房贷怎么还,慢慢再想办法。BI说买得起的意思完全不同:首付两成,30年按揭,利率3.9%,每月还本付息不超过收入的1/4。就是说,不影响生活质量。
对了,美国房价最贵的不是纽约吗?的确是。BI是给都会区(metro)排名,理解为城市带就好。如果按单个城市算的话,含曼哈顿、昆西区、斯台顿岛在内,全纽约市挂牌在售住房的中位数价格是72.9万美元,能排到第5名;如果只算曼哈顿,则挂牌在售住房的中位数价格是175万美元,第一无疑。
这么说吧,如果纽约市相当于北京市,那么曼哈顿相当于二环内。按1:6.9汇率折算,二环内房价逼近曼哈顿,北京市房价逼近纽约市。合理不合理?人人心里有杆秤,自己衡量。
纽约这样的特大城市在美国不是居住主流,BI给都会区排名是有道理的。跟中国人相反,美国人主要住在郊区,更宜居,教育、医疗、商业样样不少。我这段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学,租住学校附近公寓。这间公寓在当地很典型,按中国标准应该算叠拼,两居室,学区不错,距海滩几站地,购物中心步行可及。我刚查了一下价格,大概是北京四五环之间相似面积两居室价格的2/3。
我住的地方位于圣地亚哥往北至卡尔斯巴德之间,在BI都市带房价榜单上排名全美第5,但还是明显低于北京;价格之外的因素更没法比,这里是美国气候最好的地方,好到什么地步呢?永远蓝天白云,不冷也不热,“天气偶尔不好时我们觉得应该向客人道歉。”当地朋友跟我说。想起霾锁中国,说多了都是泪。
二
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说过,对年轻人来说,买房可能是一辈子最好的投资。
首先,房子有居住价值。 买了房子,你就不必再付房租;
其次,房子有投资价值。 站在他的视角往回看――他当时是1980年代――房价的长期涨幅扣除维护费用后大约是略微战胜通胀水平。为什么房子能战胜通胀呢,因为看长期的基本面因素,房子的成本是地价、建筑材料、工资,未来的收入是租金,这些都是按市场价格随时变动的,本身对冲掉了通胀因素。
再次,买房这件事有额外的金融价值。 买房有杠杆。用房子作抵押从银行贷款,如果首付两成的话,就是五倍杠杆。美国房地产和房贷市场很成熟,杠杆率更高,2000年左右的杠杆率是14倍左右,到金融危机之前更升至30倍以上。对于普通人,房贷可能是他一辈子中以较低利率从银行获取最多贷款的最好机会。所以,虽然房价涨幅战胜通胀不多,但加上杠杆放大,长期中的收益令人满意。
最后,买房等于年轻人加诸自身的强制储蓄。 你投下首付,每月还贷,他们没有变成即期消费,而是变成你身处其中的砖瓦水泥土地硬资产,伴随你一生。当你还完房贷,年届退休,房子又成为养老的依托。用逆向房贷将房子的价值抽取变现,维持退休后的生活水平,直到人生谢幕,房子价值也消耗完毕。人生第二大痛苦是人死了,钱还没花完。第一大痛苦是人还没死,钱已经花完了。如果年轻时买了房子,你免于这两大痛苦、赤条条来去的机会增加很多。
林奇这个故事很美,但少了点什么?从全国范围看,直到金融危机之前,美国上百年来房价在扣除通胀以后的涨幅极为有限。房子主要是用来住的,而美国地广人稀,土地私有,供地完全市场化,以至于美国多年来很少出现全国房价普涨普跌的情形,特别是普跌,因为美国影响房价涨跌的主要是人口流动,流入多的地方就涨,流出多的地方就跌,人来来往往,房价此伏彼起。金融危机之所以发生,有个原因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美国房价从来没有过普遍下跌,以为现在也一样。当然,这些人后来都受到教育:房价涨跌参差是因为主要由人口流动推动,房价普涨普跌则主要是货币因素驱动:房子不仅用来住,还用来储值投资。
居住价值驱动,货币因素驱动,这些是美国的房价逻辑。
三
这些逻辑中国同样有。中国房地产市场只有20年历史。回头看很清楚,过去20年的爆发性增长有三个主要动力。
首先是房改。 政府不再负责居住这件事,每个家庭得自己操心。人们被赶向市场,向市场要房子。居者有其屋,自己负责。需求就这样被政府生生造出来了。
其次是城市化。 人们从农村涌入乡镇,从乡镇涌入县城,从县城涌入省城,从省城涌入北上广。这是经济增长自然催生的人口流动大潮,是过去几十年来最大的社会流动,伴随着人们自身处境的绝对改善以及相对于同侪的相对改善。
再次但同样重要的, 是货币政策长期处于宽松状态, 为所有这一切提供了润滑油和助推剂。贷款易于获得,利率颇多优惠,通胀压力长存,房地产市场无法期待比这更好的货币环境。
中国过去20年出现了长期、普遍、大范围的房价上涨,所有城市所有地段,房价都在涨,因为上面这三大力量都是普遍性的。货币宽松天然是大水漫灌;房改驱动所有人,不管他们在哪里;城市化使城市的住房需求增加。所以,房价是水涨船高,尽管有些船涨得比另外一些船更高。
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动力现在还健在吗?
一个一个看。
显然,房改的动力已经耗竭, 从国家负责分配住房转到每个家庭购买住房,释放出来的市场动力是一次性的,也已释放完毕。显然,城市化还在中途。 不过,既然是社会流动,那就必然是有能力有资源者先流动起来。长三角、珠三角、成都平原,不用看什么数字,开车走马观花,你会看到城市化几乎已经完成。而在那些农村腹地,人们看到乡村凋蔽。不凋蔽是不可能的,因为青壮年都已离开。指望用进一步的城市化来维持房价,逐渐有缘木求鱼的色彩,因为与其说城市化能维持经济动力,不如说得经济保持增长,城市化才有更进一步的可能。到底是谁指着谁呢?
如果什么地方还有明显空间,那就是货币政策。 你也许会想,货币宽松了这么久,还能宽松到哪里去?那我来告诉你,看欧洲,看日本,逼急了的话,不得已的话,可以搞量化宽松,可以搞负利率。哪怕像日本这样,量宽和负利率都不太管用了,还有直升飞机撒钱这个选项,日本说不用,但许多人如伯南克觉得日本该用就得用。
你以为已大水漫灌,其实那是因为还没见过洪水滔滔。
四
在居住驱动、货币驱动之外, 中国的房地产还有许多不一样的逻辑:
政府垄断供地;
户口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社保、医疗、教育、工作机会、买房资格乃至买车资格,都与户口有关;
金融抑制实行多年,至今仍有残留,储户被盘剥已久,买硬资产对抗货币放水深入人心,一呼百应;
房地产几乎成为惟一最重要行业,经济与之俱荣俱损;
资本流动并未放开,全球配置资产仅属于少数人的特权,让肉烂在锅里仍是管制思维主流;
有人说中国房地产是个大庄,我并不相信这种阴谋论,好像有一只神秘大手在背后把一切安排妥帖,其实哪里有这么容易!只不过,房地产客观上把各种关键利益组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它看起来像庄,走起来像庄,叫起来也像庄,刮起地皮来也像庄,那它就是个庄。
好比说,阿尔法下围棋思路跟人完全不同,它借用了图像识别的神经网络算法,不懂什么叫作棋理,但你不能因此说它下的不是围棋,它没有棋理,胜似棋理。
房地产庄比股票庄厉害得太多,每个城市家庭,每个城市扩展中所影响到的周边地区每个家庭,愿不愿意,都裹胁在里面。从居住的角度看,房子已经太贵了;从投资的角度看,房子远非理想的投资品:门槛太高,首付越来越是笔巨款;交易周期太长,二手房交易需要几个月以上的时间;摩擦成本太重,中介费、政府税费名目繁多,陆续有来。
说到底,人们之所以还在买房,不再是因为房子是最好的投资,而是因为在所有坏的投资当中,还有许多人认为它相对不坏。股灾惊魂未定;海外市场陌生,况且你也出不去;如果肉必须烂在锅里,那就让它烂在房子里。这是当下最重要的社会契约:买房,免于房价继续飞涨的焦虑,免于货币洪水的担忧。有恒产则有恒心,在今天的中国,获得了完全不同的内涵:跟庄。
五
次贷危机爆发以前,约翰·保尔逊(John Paulson)看空次贷资产已久,但是,什么时候拐点到来呢?美国房价涨得不合逻辑的时间已经太长,但市场疯狂的时间可以比你能坚持的时间更长。 光看对没什么用,还得在正确的时点看对, 否则,在被证明正确之前,你就已经死掉了。
保尔逊发现了临界点:都用不着房价下跌,只要房价不再涨,次贷就会开始多米诺骨牌式地崩塌。
为什么?
大量次贷的基础资产是零首付房贷,许多买房者其实连还房贷的能力都没有,必须靠房价继续上涨,做再按揭把上涨部分套现,才能还贷。如果房价停止上涨,这条路一断,很快就断供。确信次贷的第一张骨牌即将倒下,保尔逊投下重注,他的基金成为这场金融危机最大赢家,获利超过200亿美元。
中国房价的临界点什么时候到来?
我建议,未来看两个路标。
第一,房贷负担达到居民收入所能承担的极限。 前面BI用来衡量美国买房收入要求,房贷只占收入的1/4,中国人是不用想了。现在一般人的情况是还完房贷后只顾得上温饱。房价涨到什么地步这两者才不能兼顾?房贷总量/居民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要盯住。
第二,中国人购房名义上的杠杆率还不高。 美国次贷危机前购房首付平均是3%,稍微一跌就负资产,然后就断供。中国人购房至少是首付两成,实际往往更高,而且每次调控首当其冲就是上调首付比例。说一千道一万,本金多更安全,决策者清楚得很。如果未来连购房的名义杠杆率都显著上升,那么,即使房价还在上涨,那也无非是进入最后疯狂期。
中国今天的事情是这样:政府需要减杠杆,企业需要减杠杆,金融机构需要减杠杆,因为都已经很高,还没加足杠杆的只剩家庭, 许多人因此认为该轮到家庭加杠杆刺激经济了,而效果最好的利器便是房地产。
真加上去的话,游戏就要结束了。
完
王烁的文章,用一个独特的眼光去看问题,这可能是一般人不敢说的话,他观察良久,这么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看似巧合,其实合起来,才发现这是一个庄!一只无形的手幕后操纵。又从根本的规律去分析了中国房地产的逻辑。房改➕城市化➕货币政策。没聊细枝末节,依然很有说服力。
我对文章得逻辑比较接受。可但是,我也想聊聊我的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纽约曼哈顿的房子真就应该贵过北京二环?
纽约是美国的经济中心,华盛顿是政治中心,波士顿事文华中心。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资源高度集中。我们常说买房看位置,曼哈顿和北京二环内都是两个城市的中心,北京的二环内房子供应是远低于曼哈顿的。在曼哈顿岛,高楼耸立,房屋密布。而北京二环,因为故宫等建筑是限高的,密度不高。很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房子都是不卖的。所以供应量很少,一平米的房子曼哈顿能修11平房子,而北京么不到1平。再者,我们国家现在仍处于中高速发展时期,大概率在2023到2024年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2030成长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所以供需关系如此,未来北京的二环位置房价超曼哈顿,并不见的就是有问题的。
二。zf坐庄
至于坐庄,我只想说两句,就算这个阴谋论成立zf坐庄,它也会一直坐下去,维持这个环境的稳定,它们休戚相关。绝不会说, 不玩了,楼市乱,金融乱,金融乱社会乱,这绝对不是政府想看到的。
三 关于城市化
王烁看法也很独特,一直以来,大家讨论的都是中国城市化具体还有多远的路要走。要么说户籍城镇化和居住城镇化问题,因为很多人实际已经进入城市生活,只是户口没有完成这个过程。但是王烁的观点是,农村已凋敝,因为能流动的人口早已离开了土地,来到城市,剩下的都是没有能力接班房地产的人群。这确实是很特别观念。
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看,人口是要往大城市聚集的,就像在一本书里面所说的,“人类演化的一条轨迹,是更多的人离开土地,汇成城市”。田园牧歌固然令人向往,可是生活便利、职场机会、收入水平、教育,还有医疗条件等各方面都比不上大城市,最后人们是要往大城市聚集的。况且人和人之间有千丝万缕联系,不可能说,我城市化了,就不惦记我老家的妈妈,我城市化,家里的穷亲戚就不帮一把,到了城市这些人何以为计,不必细细说明,因为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也曾发生在美国、发生在日本,发生在所有的国家。
王烁的这篇文章确实值得细细品味,他帮你从其他的角度,甚至对立面看问题,避免你固执己见,以偏概全。
最后我想说,本人依然看多房地产,特别中心城市的 。还记得吗,这些年那些听进去了涨的言论的人,买了房,都收获满满,所以如果机会好,就应该抓住。不过王烁的话也在提醒我们,我们时刻应该记得这根弦,不理性的声音在变多,等真的有一天家庭也开始拼命的加杠杆,那就是真的游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