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4.震中映秀的自救正在延伸
15.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和县长廖敏
16.震中映秀出现了第一批救援部队
17.有解放军在,就一定不会让大家挨饿
18.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伫立震中映秀
19.救援先遣队200人到达汶川县城
第十四章:震中映秀的自救正在延伸
映秀小学的救援工作有序地展开后,杜骁、张云安又分别来到了漩口中学和映秀幼儿园。漩口中学的情况比预料的要好,1200多名学生绝大部分都很安全。
由于这里是新修的校园,房屋结构比较好,所以没有出现大面积倒塌,只是教学楼严重倾斜和部分房屋倒塌。
地震发生后,漩口中学校长张顺华及时把全校师生带到了镇边渔子溪村的一个高地上。但就是这样,漩口中学也有50多个师生罹难。
人口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个幼儿园。地震来时,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睡午觉。幼儿园共81个孩子,可幸存下来的只有30多个。老师聂晓燕一手一个抱出了两个孩子,而她自己的孩子还在屋里,她已经没有办法救自己的孩子了。幼儿园的40多个孩子因为个头小,虽然被压住,但并没有压在要害处,只是被困在了废墟下面。镇长蒋青林和救援组人员赶到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从杂乱的预制板中刨了一个洞,这样大部分孩子通过这个洞口被救了出来。
地震之后,小镇到处都充满伤者痛苦的呻吟,但是镇医院的房屋已全部倒塌,临时抗震救灾领导小组下辖的医疗救治组迅速将幸存下来的40名医护人员分成4个医疗队,对伤员展开了普遍救治。
在这些医护人员里,不少人的亲人都还埋在废墟里,但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他们冒着持续不断的余震,从医院的废墟中掏出了一部分急需的药品。没有夹板,他们就用木板、竹板进行固定;没有纱布,他们就用床单、窗帘、衣服进行包扎。医疗救治组的成员甚至将他们旅游执法工作证上的吊带都取了下来,为伤员捆扎伤口。但是,受伤的人员实在太多,救治组成员不得不再次冒险冲进镇上摇摇欲坠的几个药房,抢救出一批纱布和药品,以解燃眉之急。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达州30个农民工在医院抢救药品的事,他们成为震中映秀镇最早的救援队。
“他们至少救了1000人!”“他们是最早的救援队!”“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映秀人这样说。
“地震刚过,他们就冲进还在危险中的医院大楼,然后成箱成箱地往外搬运药品。如果没有他们抢出来的这些药,地震后两天内的医疗救治根本没法进行。是他们让我们挺住了两天,直到武警部队赶了进来。说他们救了1000人,说少了!”映秀镇医院院长周长富说。
地震来临时,这些农民工正在医院新修楼房的施工工地。
地震刚过,他们就冲进了还在危险中的医院大楼。他们意识到震后有许多伤员,那些成箱成箱的药品肯定重要,于是就不顾危险地往外搬运。
搬运药品之余,他们还分组进入一些危楼,向外抢救伤者。木工邓迁夫说,他们拿着铁撬棒,先向楼里喊话,如果楼里有人应声,他们就确定房间,然后拿着铁撬棒撬门撬石头。
映秀人说,他们这样救出来的人不下50个。
一个姓蔡的小姑娘就是这样被他们救出来的。地震后她被埋在地下,待了十几个小时都没有人救她。“我自己都不抱存活的希望了,因为我喊了一天,嗓子都哑了,外边根本没有人路过。天黑了,我听到了他们在外面喊叫,但我已经喊不出声音来,看到手边就有一条电线,赶紧拉了一下。电线被我扯下,掉在楼外面。听到动静,他们就过来把我救了出来。”
这些农民工,一次次地爬进楼房和废墟,寻找幸存者,帮着抬伤员,拉尸体。“我们在这个地方,就不能坐视不管。”钢筋工张吉林后来对记者这样说。
由于不知道救援部队何时到达,临时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命令生活保障组的成员把镇上的两个超市控制起来,然后带领大家钻进废墟,一趟趟抢出食品和水,先后有8吨多饮用水、食品等物资被他们安全转移出来。对于收集到的这些宝贵食品,每天早晚对儿童、伤员和老人各发放一次。
生活保障组的成员守护着这批宝贵的食品和水。尽管他们又饿又渴,但始终没有喝一口水,吃一口干粮。在最初的24小时里,这批物资极大地稳定了人心,稳定了情绪。
夜幕快要降临时,临时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长杜骁从收音机里得知,震中就在映秀镇。这时有人告诉他大震之后会有大雨,于是他要镇长蒋青林到全镇的杂货铺里收集彩条塑料布为灾民搭篷。
在鱼子溪山上,炊烟已经四起,50多口大小不等型号不同的锅下面正燃着熊熊大火。
漩口中学1300多师生被困在了那里,他们正在用大锅煮洋芋。
天色雾蒙蒙的,空气里偶尔还带有稀稀雨滴。
要下雨了,校长张顺华马上想到了挡雨的塑料布。于是,他带着几个人下山向镇上走去,他们希望临时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能帮他们解决防雨的塑料布。
蒋镇长指派生活保障组,要他们冒着危险从废墟中的一个个杂货铺搬出一卷卷彩条布,先解决漩口中学、映秀小学的师生,然后组织大家将彩条塑料布拴在靠近路道的树上,让劫后余生的人们可以在下面躲雨。
那一晚,大部分伤员和部分过路游客,就这样在彩条布下安全地躲过了震后大雨。
天黑后不久,又传来一个坏消息,岷江和来自卧龙的鱼子溪水量明显变小,这就说明上游可能形成了堰塞湖。堰塞湖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于是,疏散组立刻将在河坝中的几百名群众迅速转移到地势较高的安置点。
在地震当天,他们就将幸存下来的4000多群众转移到安全地点。
死亡调查组的同志们在震后的24小时内,深入到居委会和附近村寨,及时对人员伤亡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他们承担了遇难者遗体的清理工作,在救援人员到达前,他们已经组织力量将数百具遗体集中了起来。
在地震后的24小时里,在医疗救治组和当地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震中映秀镇1100多名受伤群众先后得到了简单处置,其中重伤员500多名,这为他们后来的进一步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第十五章:汶川县委书记王斌和县长廖敏
正当各路大军纷纷赶往震中汶川县时,治理这个县的县委书记王斌却如坐针毡。他虽然利用电信汶川分公司刘道彬的海事卫星电话与州应急办主任何飚取得了联系,但通往汶川的各条道路都也堵塞,而要打通这些道路却不知何时,这将给汶川人民带来饥荒与恐慌。
13日一早,王斌亲自送走了下派到各乡镇的13个抗震抢险工作组。这些工作组由117名党员干部组成。分别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人民武装部的领导带队。人大副主任刘德成到映秀镇、武装部政委张贵强到三江乡、组织部副部长余成忠到草坡乡、人大副主任伍江到龙溪乡……
13个抢险工作组艰难跋涉,他们越过不断塌方的泥石流路段,没有任何现代通讯方式,只能让老乡带纸条传消息。抢险工作组一路遇险不断,受了伤的留下就地安置,其他人继续往前走。
“能到的都到了,只有草坡乡和耿达乡只到了外围,从乡里逃出来的老百姓和工作组已会合,损失惨重,具体情况还不知道。”王斌后来对记者说。
从地震发生时起,县委班子成员就疲于奔命。求救未果的宣传部长吴开明则开始领导了疏散组的工作。
县委书记王斌最担心有余震,几万人的疏散难度是很大的。
“那一晚上,人不停地跑,姜维城我也是一直冲上去的。等到人员疏散差不多的时候,当天晚上我们又成立了13个工作组,到全县13个乡镇,保持社会稳定,维持基层政权稳定运行。党员干部们徒步出发,很多人在路上都堵住了,只能想尽办法往目标乡镇走。”王斌对记者说。
他对机关干部的要求是:“在关键时刻,干部有责任站出来,这是对自己职责的忠诚,我说同志们,大家在灾难前有没有信心,如果第一时间不站在老百姓面前,他们会怎么想我们?”
13日中午,王斌特意到已经有全副武装的武警和民兵守卫的粮站粮库。粮库里已经没有了多少存粮,而且一大部分还是没剥皮的稻谷,同时县民政局的库房里只有几百顶帐篷,几万人要安置,这简直是杯水车薪。
在没有电的情况下,稻谷是无法去皮的。
几万人要安置,这点帐篷显然不够。
王书记心急如焚,在抗震自救中,他已尽心尽力。自昨天地震发生后,他就一直在运筹抗震救灾这件大事,直到现在还没喝一口水没吃一点东西,更不要说打个盹了。在灾难中他顾及他的百姓,但有时也思念他的家人。家人此时如何?他不可而知。有时他想,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在成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的同事兼搭档廖敏可就很难说了。
是的,县长廖敏的下落在汶川县城中可能没人知道。有人猜测,廖县长是不是已经遇难?或者……
可此时,廖县长却被困在了他出差路上的耿达乡一个高山峡谷中。
大地震后,汶川县县长廖敏被困在了耿达乡。地震发生那天,他在卧龙镇参加一个宣传熊猫、宣传奥运的招商活动。地震发生时,他正在赶回县城的途中。
距耿达乡大约3公里的地方,廖敏突然感到所坐轿车颠簸不定。他马上要司机停下来,这才发现车外正在地动山摇。他赶快要大家下车避险。他们刚刚离开轿车,左边山上的石头如雨点般地纷纷滚下。
大地不再震动时,他们再去看车,同行的4辆车已经被砸了若干个窟窿,一位领导的腿被砸断。车后50米处,有一村民被落石当场砸死。
“快5秒,或者慢5秒,我们都没命了。”廖敏在后来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当时我带了13个人,第一反应是有点惊慌,但我们马上镇定下来,看有没有人受伤。我们这些人中有一个重伤,两个轻伤,还有一名当地的村民也受伤了。我们马上就地抢救,包扎伤员。”
之后,他们向耿达乡前进。一路上,山体滑坡不断,余震频频。
当廖敏第一眼看到震后的耿达乡,一片废墟简直把他惊呆了。
看见村民们无家可归的惨状,这位41岁的县长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居然伤心地哭了。可他此时还不清楚,100年来中国最严重的地震发生了。它的能量,相当于上千颗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同时超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两倍。而这个地震的震中,就在他治理下的汶川县映秀镇。
但很快,廖县长就擦干了自己的眼泪,马上带队就地抢险。
在废墟里,他们救出了很多人。
但还是有38人死亡,这让他们黯然神伤。
第十六章:震中映秀出现了第一批救援部队
5月13日,地震第二天,大雨依然洗刷着映秀镇。
地震发生时,镇长蒋青林与杜骁、张云安在大街上,而镇政府却全部被埋。之后,只有5人逃出,其中3人生还,2人重伤。镇委书记双腿在地震中折断。
但幸存下来的镇干部们并没有在死亡面前屈服,他们自觉组织灾民,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副镇长、镇武装部部长徐洪军、民兵连长张仕力将身强体壮的幸存者召集起来,把他们马上组织成临时民兵,开始在大街上维护秩序。
在救援现场,杜骁也是最忙的人。一会儿,他跑到映秀小学与校长一起组织抢救学生;一会儿,他又跑到居民楼搜救被困群众。
杜骁在现场指挥中发现农行金库倒塌后近千万元现金还埋在废墟下面。他感到情势严重,于是立即调来幸存下来的派出所民警在这儿守卫,同时还指派专人守卫映秀镇粮库。
13日早上6点,杜骁忽然晕倒在搜救废墟上。当时,他正在一幢居民楼的废墟上搜救群众,突然就倒下了。旁边的人马上把他扶起来,送进了医院救护点。这大概是他彻夜未合眼同时压力又很大的缘故。但当醒来后,他又投入到了映电宾馆的搜救中。
5月13日上午,地震后的映秀出现了最困难的局面。
天下着大雨,救援人员在泥泞的雨地里艰难地搜救。
随着搜救行动的推进,13日早上已经聚集了500多伤员。包括药店的药剂师在内,全镇只有40个医护人员,而连止血棉和抗生素都面临耗尽的地步。
更可怕的是,食品和饮水也开始出现短缺。与外界的通讯和交通还未打通,看不见一个援兵进入,很可能出现混乱局面。
“你听,援兵马上就会赶来了。”危急时刻,副县长张云安拿起收音机,并把音量开到最大,挨个贴在伤员耳朵边。
那时,第一批探路的22人突击小分队正在冒雨徒步进入映秀。
“我是副县长,大家放心,我们一定要将大家解救出去。”冒着大雨,张云安行走在灾民中,逐个进行安抚。
“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其实张云安并不知道救援队很快就会到来,在心里他不时对自己说这样的话。于是他与组长杜骁商议,必须把粮食和饮水的收集工作放在首位。
“13日上午那几个小时,过得简直比几十年还慢。”张云安后来对记者说, “没有药品食品,就派人到废墟中去挖。”
尽管内心非常焦虑,但他还是在谋划未来几天的情况。
13时50分,在震中映秀终于出现了救援的部队,尽管他们只有22人,但毕竟在映秀镇幸存下来的人们心中马上燃起了希望的火焰!
“解放军来了!”
“我们有救了!”
开始是一些孩子看见在南边的山道上有一队穿绿军衣的人朝这里走来,后来是一些老人也看见了,于是整个映秀镇南边立时沸腾起来。
原来,许军长派出的由副参谋长杨卫东率领的22人侦察小分队此时到了映秀,他们是第一支从外界到达震中的人民军队,也是第一批向震中汶川县实行紧急救援的救援者。
第十七章:有解放军在,就一定不会让大家挨饿
杨卫东率领的先遣队从都江堰出发不久,就与后方的许军长失去了联系。
脚下的路根本不能称为路,因为泥石遍地。
第一脚下去,第二脚就不知往哪里迈。战士们不是靠脚在走,而是连滚带爬踉跄前行。出发不到10分钟,所有人都成了泥人。
刚走出约5公里,就遇到一处山体大滑坡,公路全被阻断。
没人熟悉路况,天下着大雨,四周一片漆黑,两边都是山,身边轰鸣的岷江便成了他们唯一的参照物。他们只有顺着河谷慢慢开进。
前方又是一处大滑坡,部队没法再开进,只能翻山。
这是一座充满杂草、荆棘、滚石的荒山。
“注意脚下,用手抠住石头。”靠电筒微弱的亮光,战友们互相传着这种充满关爱的叮咛。
3个小时过后,他们终于在狂风大雨中翻过了山岭,到达紫坪铺电站。
借着手电光,战士们发现200多米高的大坝已经出现裂缝。
翻越大坝必须通过600多级台阶,而台阶旁的铁栏已经变形。
走在陡峭的台阶上,呼啸的狂风吹来,必须死死抓住弯曲的扶手才能站稳。
行至中途,突然遭遇余震,战士们相互呼喊,拼命把身子贴近台阶和扶手。背着发电机的孙波差点跌下大坝,所幸身旁战友及时把他拉住。
站立的地方太狭窄,战士张成勇不敢乱跑,只有拼命把身子贴近山壁。石头几乎是贴着他的后背飞进江中,吓出他一身冷汗。
几分钟后,又一块数吨重的巨石呼啸而来,直接砸向同班战士刘仁州站立的地方。在众人的惊呼声中,刘仁州瞬间变成了泥人,巨石砸在离他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溅起的泥浆喷了他一身。
继续爬行不足1公里,一堵5米多高的墙拦住了去路。
“搭人梯,翻过去!”杨卫东大声命令。
两个战士用手死死扣住墙壁缝隙,其他战士踩着他们的肩膀,一推一送。黑暗中,22人陆续越过高墙。
杨卫东回身照了一下这堵高墙,心里一阵寒栗。原来,墙上密布玻璃尖刺,下方半米外就是悬崖。
黑暗中,这堵悬崖犹如一个张着嘴的巨兽。
如果在白天,很难想象有人看到这情景后,还敢翻过去。
沿途不时遇到塌方,随时有泥石流和滚石从天而降。官兵们系紧鞋带,两人一组,相隔10多米,一人负责观察,另一人则伺机穿越前行,每次冲刺都惊心动魄。
在翻越一处泥石流滑坡路段时,杨卫东和战士孙波走在最前面。
小孙一脚踩进稀泥里,一块轿车大小的石头,突然从山顶滚落。
杨卫东一把拉回小孙,巨石从前方不到1米处飞过。
惊魂未定,战士们继续前行。
“继续与团首长、军首长联系!”杨卫东向后传话。
“报告,没有信号。”
他们多次用携带的卫星电话与指挥部联系,却始终未能成功。
雨下得更猛了。
凌晨3时左右,战士们走到一个隧道口。
隧道口困着50多人,其中还有外国游客。
“跟着解放军走!”路途有很多向都江堰方向行进的受灾群众,一看到解放军,大家立即转向他们。
群众越来越多,许多受灾群众需搀扶或拖着走,导致行军速度大大减慢。
天快亮时,队伍走到第二处隧道口。杨卫东发现有一块空地,还有几个施工棚。这里相对要安全些,所以他劝说跟随群众留下在这里等待救援。
地震摧毁了公路,也摧残了群山。战士们极目望去,昔日满山翠绿,眼下满目疮痍。那山,像被巨手抓扯过一样,裂变成了绿、黄、灰三种杂糅的颜色。
先遣队继续前行。战友们脚上血泡累累,好想停下歇息,但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还没有完成。战友们相互搀扶,谁走不动了,大家就冲他喝道:“加油,冲啊!”
前方又是一个隧道,隐约能看见上面有“友谊隧道”四个字。隧道两壁开裂,公路七拱八翘。他们正要进入隧道,余震来了,并造成洞顶不停地垮塌。从长长的隧道中穿行,战士们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塌顶被活埋的危险,但此处不能翻山,隧道是通往映秀的必经之路。
“就算牺牲在里面,也得给我冲!”杨卫东一声大吼。为避免伤亡过大,队伍被迫分散。靠着微弱的手电光,伴着身后不断的塌方声,战士们一个接一个跑进隧道。
突然,隧道里传来巨大轰鸣声,隧道内再次严重塌方……
但22位勇士终于冲出了隧道,他们向映秀冲去。
从都江堰出发,他们用了整整15个小时。
那是一条被山崩地裂损毁得没有了路的路,是一段与死神较量的艰险历程。
他们终于到达了震中映秀,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个布满废墟的市镇。
镇子里大批房屋倒塌,废墟堆里到处都有死者遗体。救援的人正力不从心地在废墟里挖着被压的遇难者,大批幸存下来的老百姓已经被转移到几个平坝上。
一到映秀,杨卫东迅速架好卫星电话,但师、团指挥部都没能联系上。
情急之下,他只好越级与成都军区作战部联系。电话终于接通了,他哽咽着向接电话的作战部副部长报告:“映秀房屋几乎全部倒塌,70%的道路因山体滑坡损毁。”
当先遣队出现在受灾群众的眼前时,马上就围上来许多人。
从这些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希望解放军给他们带来吃的。
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带着哭声喊了起来:“叔叔,我饿!”
三连连长王晓鲁和他的战友们带着疲惫的身子真想就地倒下睡一觉,可这么多人把他们眼巴巴地看着,他们又怎能不动心。他们出发时上级要求轻装前行,每个人所带的吃食只有1瓶矿泉水和3包饼干,就是这点干粮他们已在15小时的路上吃了一些。这么多人,怎么办?
此刻,乡亲们看着他们干瘪的挎包,也知道他们并没有拿吃的,所以都默默无语。王晓鲁看着这一切,心里很难受。他不能视而不见,只能尽多少力算多少力了。
王晓鲁马上把疲惫的战友们集合到一起,想说却考虑到他们也饿了所以就没有说出来。然而,战友们知道了他的心思,大家开始纷纷从挎包中、衣兜里往外掏东西。
不一会儿,王晓鲁默默地把这些东西摆放到老乡们的面前。
这些东西是:6瓶矿泉水和16包早餐饼干。
王晓鲁深情地说:“乡亲们,我们带的东西不多,你们先将就点吧。大家放心,大部队很快就到。有解放军在,就一定不会让大家挨饿!”
第十八章: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伫立震中映秀
当解放军先遣侦察小分队到达映秀时,阿坝州委书记侍俊和他的同事们已经登上了紫坪铺水库里的冲锋舟,正向映秀赶来。
水面在余震中恢复平静后,冲锋舟便开足马力向满目疮痍的映秀驶去。
驶过一座摇摇欲坠的大桥后,水面不断漂来房屋残渣和水壶、木桶等生活用品。这时,站在身旁的人大主任王福耀悄悄地对侍俊说:“书记,我们到阿坝地界了。”
听到这句话,侍俊的眼睛一下就红了,豆大的泪珠从眼眶里溢出。
看着水面漂浮的残渣和两边山上垮塌的房屋,侍俊冲向驾驶员喊:“快点!快点!再快点!”
13日14时左右,侍俊一行被一段乱石滩拦住,只好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登陆上岸,可这里距映秀镇还有5公里。
眼前一座连接两山的桥断成两截,悬在离水面20多米的地方。泥石流早已淹埋了悬崖上的路面,有的路基整段整段被塌下的山体推进江中。
没有路了,侍书记决定徒步爬山。
此时,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正率领5条冲锋舟向映秀赶来。
余震,激流,浓雾,巨浪,随时都在威胁着冲锋舟上的每一位战士。
在水库里。冲锋舟仿佛变成了一片树叶,有一种随时都有可能翻的轻飘飘的感觉。
这是一条无人走过的水路。但许勇知道,如果走得通,到达映秀镇的行程至少能缩短5公里。
一块军用帐篷大小的石头滚了下来,接着,又是一块。
水库中顿时掀起很高的浪柱,接着就是一条条巨浪向冲锋舟涌来,把冲锋舟猛地卷进了漩涡。眨眼间,5条冲锋舟中的2条已不见踪影。将军的身边,仅剩3条冲锋舟上的33个人。
湿漉漉的官兵望着身上滴水的军长,很想说什么。
“看我干啥?扶住船舷,全速前进!”许勇心里难受,但为了尽快赶到目的地,他顾不了那么多了,所以向看着他的战士们喝道。
江风回荡在峡谷,吹得人眼都睁不开。
许勇紧贴在冲锋舟上,细细搜寻着前进的方向。
险滩,一个接着一个,在冲锋舟旁掠过。
侍俊一行上岸后,在大雨和余震中徒步赶往映秀。他们用了4个小时时间翻越山体滑坡的路段,最后终于到达震中映秀。
到了映秀镇,映入侍俊眼帘的,是一群群被临时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转移到公路边、平坝上的受灾群众和学生。
看到州委书记带着州上的干部冒大雨徒步走进映秀,受灾群众一下子就围了上来。
“书记,镇子全没了,什么都没了!”
“好多人都被埋在下面,没有工具,救不了啊!”
“没有吃的,没有喝的,也没有挡雨的!”
因道路阻隔、通讯中断,与外界“隔绝”了20多小时的地震幸存者看到上级领导来救他们,于是就纷纷向侍俊一行倾诉起来。
看着这些在风雨中衣冠不整、瑟瑟发抖的受灾群众,泪水混着雨水纵横在侍俊的脸上。他紧紧握着一位受灾群众的手,连声说:“救援部队正往这里赶。吃的、喝的也在路上。党和政府不会抛弃你们。相信我!请相信我!”
临时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组长杜骁终于盼来了上级领导,当他见到阿坝州常务副州长白理成时,便冲上去紧紧地抱住,然后泣不成声地说:“你来了,临时指挥部解散。”这句话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政权交接仪式,同时也是在危难中看见了希望、飘摇中看到了靠山、风雨中看见了灯塔的那种惊喜与渴望!
天黑之前,侍俊走遍了映秀镇的每个角落,将当地党员干部和碰巧困在这里的所有阿坝州干部重新组织起来,安排他们带领群众分别在映秀小学、映秀幼儿园等重点受灾区域展开有序救援,并有组织地安排受灾群众向安全地带转移。
13日18时15分,军长许勇所乘的冲锋舟又被那片乱石滩挡住去路。战士们只得弃舟上岸。没有路,侦察兵出身的许勇带头顺那个垮塌的桥墩滑下,又攀上悬崖。大家跟着紧贴悬崖,拉开距离,在巨石缝隙中穿行。
一块石头滚来,战士吴华脚下一滑,许勇猛地伸手把他死死拽住。
“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才是真正的军人!”许勇大声说。
5公里路程,他们走了2个小时。
13日20时,许勇所率领的33人部队终于抵达映秀镇。
“军长!”许勇刚踏进映秀镇,一个惊喜的声音突然在前方响起。
有人居然认出了连鞋子都走掉了的军长许勇,这是谁呢?
这正是“失踪”20多个小时的杨卫东。
“报告军长,我们于今天中午13时到达映秀,顺利完成任务。”杨卫东举起右手,行了个庄严的军礼。
“你的人呢?”许勇问道。
杨卫东干脆地说:“22个,一个都不少!”
这时,又有一个人跑来向许勇报告,他穿着便衣却行着军礼。
许勇一看,这人有些面熟,但灰尘覆盖了大半个脸,使他一下难以想起。
“你是谁?”许勇有些疑惑。
“陆航团团长余志荣特来向军长报到!”余志荣又行一个军礼,原来他就是那个路过映秀的军人。
许勇马上惊讶起来:“你怎么在这里?你是什么时间进来的?”
“我是回家探亲路过这里,大地震后马上投入到当地的救援,现在特来向军长报到归队!”余志荣简单介绍了事情的原委,使许勇恍然大悟。
原来,陆航团团长余志荣是汶川县龙溪乡人。地震发生时,他刚从映秀一家饭店吃饭出来坐到车上。地震后他马上投入到当地的抗震救灾中。
13日20时,阿坝州委书记侍俊与某集团军军长许勇终于会合。
侍俊与许勇商议,马上成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5·12”抗震救灾指挥部。由侍俊任指挥长,许勇任副指挥长。
侍俊宣布3条指令:不惜一切力量抢救生命;组织干部迅速到位,乡干部到村寨,县干部到乡镇,州里的干部到震中;全力以赴打通生命线。
侍俊强调,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度,不惜一切代价救人。
第十九章:救援先遣队200人到达汶川县城
5月13日,一条通往汶川县城威州镇的西部生命通道正在向前推进。
“当务之急是抢通道路,想方设法打通道路。”阿坝州委副书记陈贵华说。5月13日凌晨3时,陈贵华和副州长田晓丹、秘书长金吉昌一行从古尔沟徒步到达理县时,对理县县委、县政府抢通“生命线”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
于是,位于汶川西部的理县变成了生命通道决战的主要区域。
抢修公路,是在和余震争分夺秒。
在抢修中,既要最大可能确保抢修作业人员的安全,又要保持进度与效率,这就给抢修人员带来了挑战与考验。
在红叶电站的作业点,从狮子坪开始进发的武警水电部队三局九支队与当地的抢险组人员会师了。由于武警水电部队三局九支队抢险机具先进,所以他们承担了打头阵的任务。他们三个人一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在装载机上安排两个人,一个人负责驾驶,一个人戴着头盔站在车上指挥,剩下的那个人负责放哨。
余震来了,机器后退到安全地带;余震过后,再继续前行。
这种有序的分工使修路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在理县境内路段的8个作业点上,抢修组一路浩浩荡荡,逐渐打通受损路面的一个个关节点。
但各抢修组在抢修中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生命危险。
从理县县城向古尔沟方向推进的抢险小组,在余震中冒雨推进了6公里,就因古尔沟内泥石流冲毁路面,大量山石堆积,于当晚10点不得不停止作业。
另一组下午16时从理县县城往汶川方向行进。在薛城附近的欢喜坡,堆积的山石厚达两三米高。到晚上20时,也不得不停止作业。
桃坪乡通往余峰岩地段,岩高,植被差,山体松动,平时山体就往河边倾斜,一万多方的岩石淹没了道路。工程量太大,只能在沿河边开辟一条简易的道路。
但即使这样,抢修汶川的道路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进展着。
时间就是生命。各路大军正在向汶川县城挺进。
从古尔沟出发的200人武警先遣队正行进在理县高山峡谷的危险通道上。
天亮不久,他们来到了朴头乡的高家庄路段。
这是一个更险恶的路段,右侧的山崖上悬着很多巨石,摇摇欲坠,松土夹杂着石块,时不时像瀑布一样倾泻而下。
王毅决定分批冲刺,强行通过。他们相互鼓励着:“一定要活着过去”。
王毅冲在最前面,突然听到身后的通信科长大喊了一声:“参谋长!快跑!”
就在王毅向前猛跨一步的瞬间,一块脸盆大的石头砸了下来。
王毅马上躲闪,还好,终于躲过。这是又一次死里逃生。
冲过这个险段后,王毅让部队慢下来稍作休息。这时,他想应该给老婆孩子留句话,就在手机里给女儿写了一条短信:
女儿,爸爸正在去汶川的路上,走的时候没来得及告诉你们。如果爸爸回不来了,你一定要坚强,替爸爸照顾好妈妈。
临近傍晚,王毅带领突击队走到一个羌寨。
部队作了短暂休息。大家又累又饿,很多战士刚坐下就睡着了。
村民们得知突击队要到汶川去救灾,他们把刚煮好的一锅粥端给战士们。
战士们不喝,村民们就拦着他们不让走。村民中有人说:
“来了天灾,都在往外逃,你们当兵的却不要命地往里走,这让我们怎么感激呢?我们就以粥代酒,给你们壮行吧!”
话说到这一步,战士们只得喝粥了。这碗粥,战士们是含着泪喝下去的。
一位羌族老大妈,说什么也要看着女战士把两个粽子吃下去,自己却转过身去,偷偷舔粘在手上的米粒。
一个胳膊上缠着黑纱的中年妇女,非要给我们带路。她说:“我的丈夫和孩子都没了。我给你们带路,你们就能走快一些,多救出几个人,多保住几个家。”
望着善良淳朴的羌族村民,沉甸甸的责任心涌上了参谋长王毅的心头,他此时想道: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是人民养育了我们,人民有难,就是赴汤蹈火、粉身碎骨,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5月13日,汶川县城的临时居民安置点已经形成。
在姜维城山上依然是上万人,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很快在这里设置了急救中心,同时为困在山上的人筹备吃食与饮料。
上午,威州中学、桑坪中学和威州小学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往县城的校园里撤。因为岷江里的水已经正常流动,校园里操场比较宽敞,于是县抗震救灾指挥部下令学生和老师撤回学校。
13日晚,武警某师先遣队200人在参谋长王毅的率领下到达汶川县城威州镇。王毅对县委书记王斌说,后续部队470人预计在第二天天亮后到达。
5月13日23时15分,王毅率领的200人终于到达汶川县城。那一刻,县城威州镇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午夜繁华。明亮的路灯下徜徉着行人的那种景象已经成为历史,呈现在武警战士们面前的是一片黑暗与寂静。黑暗中,他们隐约还能看见到处都是露宿街头的受灾群众。
看见部队来了,受灾群众都不自觉地站起来不停鼓掌。地震使他们极度恐惧、悲伤和疲惫。他们已经发不出欢呼声了,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用手掌表达心意。
县委书记王斌听说部队从马尔康方向来了,他马上跑来迎接。
看着王毅所带的200名官兵,王书记的眼睛湿润了。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把王毅的手拉得很紧,很紧……
经过33个小时的艰难跋涉,外部救援力量终于挺进汶川县城。
于是,震中汶川县的生命通道正在逐渐打开,一场对震中汶川的大救援行动终于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