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大师钱梦龙曾在《语文教育散论》序中谈到:“在语文教育领域,任何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都必然要经历四种境界:第一境界属于实践操作层次,第二境界属于经验积累的层次,第三境界属于理论探索的层次,第四种境界属于形成思想、风格或体系的层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优化自身的教学水平,单凭一己之力刻苦钻研,显然是非常吃力且成就有限的,有没有比较科学合理的路子呢?当然是有的,向名师学习,钻研名师的经典案例,了解名师的教学理念,学习名师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种不错的做法。
但是对于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而言,究竟如何才能向名师学习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多方了解,重点钻研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名师?
“名师”,特指教育界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智慧型教师,他们或是某种教育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或为某种独特的教育理念的追求者和探索者,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界的名师实在是太多了:于漪、钱梦龙、宁鸿彬、洪镇涛、于永正、支玉恒、张祖庆、欧阳代娜、胡明道、蔡澄清、余映潮、程翔、程红兵、程少堂、黄厚江、赵谦翔、董一菲、丁卫军、肖培东、王君等,可谓众星璀璨,百花齐放。非但人数极众,且各有特色,各有突破,比如:于漪的“情美语文”,钱梦龙的“导读语文”,宁鸿彬的“轻简语文”,洪镇涛的“本体语文”,蔡澄清的“导学语文”,余映潮的“创美语文”,程少堂的“文化语文”,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赵谦翔的“绿色语文”,董一菲的“诗意语文”等,皆能自成理论体系,成为智慧课堂教学艺术的内驱力。除此之外,在我们身边亦有许多优秀的老师,虽然不如以上这些国家级老师有名气,但在当地的语文领域里也有不错的成就,相比国家级名师,这类老师的课堂和教学理念离我们更近也更接地气,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比如本县的邱俊老师、安康中学的张铁军老师、汉滨初中的张绪凤老师、宝鸡的王成老师、张肖侠老师、田玲老师、樊宝玲老师等。
如此浩浩荡荡的队伍,实在是语文界的一笔宝贵的财富,按理说,我们逐一研究,一定会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大有裨益,但事实上是,当下教师肩上的任务越来越多,大有“教师不能承受之重”,退而求其次,我认为可以做到“多方了解,重点钻研”。
“多方了解”,强调一个“多”字,“多”即是“博”,广泛的了解基本情况是学习的起点。要向名师学习,首先要弄清楚都有哪些名师,每个名师的教学理念及拿手绝活是什么,而这一点,有许多教师是达不到的;其次要弄清楚每个名师所处的学段及擅长的内容是什么,是擅长阅读教学,还是擅长写作教学,这些都需要加以区分;最后是要弄清楚自己缺的是什么,是基本功的缺失,是教学技法的缺失,还是教学理念的缺失。结合自身情况有的放矢,才能使学习变得高效。
“重点钻研”,哪些才是重点呢?虽然每个人面对的现状不尽相同,但并非无迹可寻。在广泛了解的基础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和自己学段相同的名师上、放在自己经常面对却不能解决的领域里、放在容易学习且能对自身有所促进的方法上。每个名师的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有的是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有的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并不是所有的都能吻合自身实际。比如余映潮老师的“主问题”“板块式”教学思路就节奏清晰,简洁易懂,也便于模仿实践,而董一菲老师的“诗意语文”则对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非长时间的深厚积累难以奏效。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重点钻研才是关键。
二、“技”“道”结合,由表及里
教学中的“技”,指的是教学方法,“道”则是教学理念。前者比较显性,稍加用心就可以总结出来,后者一般隐藏在前者之中,非潜心探索而不可得。遗憾的是,许多老师研究名家的时候,仅仅着眼于“技”,看看人家用了哪些新奇的教学方法或是教学思路,然后照搬过来给自己的课堂进行简单的填充,其结果自然是不尽如人意。不可否认,教学技法确实是存在的,在某些场合恰当的使用一定的教学技法,的确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增色不少,但教学技法不是根本,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知道,意识决定行为,对于教师而言,决定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根本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这才是隐藏在海底的巨大冰山。一名教师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自然而然就会设计出不错的教学思路,也会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技”为表相,“道”为本相,决不可本末倒置。
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学《晋祠》时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生:山西省。
师:因此我们查这本词典的时候,在山西省部分可以查到。“晋祠”在这本词典的127页[翻到127页],山西省太原市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晋祠”[出示给学生看]。我们听写一下。为了节约时间,把“晋祠”修建的时间以及后来重建的时间略去。现在请同学们把笔记本拿出来听写。 [听写]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悬瓮山”请你们翻到教科书的137页,“悬”是悬挂的“悬”,“瓮”是酒瓮的“瓮”)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重复一遍],(请翻到书的140页,“天圣”圣人的“圣”),追封唐叔虞(唐尧虞舜的“唐”,追封唐叔虞——)[板书:唐叔虞](“唐”是地名,“叔虞”是人名,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汾水”的“汾”),并为大母邑姜[板书: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复一遍],(“圣人”的“圣”)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重复一遍],(“尊”在这里是量词,“尊敬”的“尊”),殿前鱼沼飞梁(请看140页最后一行,鱼沼飞梁)[重复一遍]。为国内所仅见[重复一遍](“仅”不仅而且的“仅”)。殿两侧为难老(“难老泉”的“难老”)、善利(“善恶”的“善”,“利益”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重复一遍],常年不息。(哪个“常”?)生:“长短”的“长”。
师:“长短”的“长”吗?生:“常常”的“常”。……
师:标好以后请你们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把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上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手势:两掌相对合拢]比如说,第一句“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这是“1”,请你看看,与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对应?……
师:把词典上介绍晋祠的语句和课文《晋祠》对照起来看,你们会发现哪些问题?这是一。二、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食指、中指竖起示意]三、请你们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呢,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
在这个案例中,若是从“技”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于漪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听写,其次是整节课的教学都是从这个听写出发且围绕这个环节展开,“听写”是这节课的一个明确的线索,如此便使整个课堂整齐简洁,思路清晰。于是有的老师便将之运用到《宇宙的边疆》《包身工》等课文的教学中,但效果并不佳,究其原因,就是只重视了“技”的模仿而忽视了“道”的学习。这里的“道”是什么,我们不妨这样来问,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显然,这个设计的最起码有以下目的:一、通过实物展示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和“写”的能力;三、丰厚了学生的文化常识积累;四、训练学生筛选信息、解读文本的能力;五、训练了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所有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教师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理念,看透了这些,我们才能将之融化到自己的教学中,否则也仅仅只是学会一个“听写”而已。
三、积极实践,潜心突破
俗话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学中这种运用更加必不可少。及时将学到的方法和理念付诸实践,不但可以检验是否“水土相服”,而且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做更进一步的改进和整合,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比如笔者曾读到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的老师的课堂实录《蜀道难》,将之教学思路简单整理如下:
一、落实字词字音
二、介绍诗歌风格
三、读诗:1、生生比读,主要抓第一句(噫吁嚱,危乎高哉!)和中心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2、思考其在文中的作用?(师生合作)
四、研诗:1、其他内容都写了什么,和中心句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手法;2、诗眼“难”,从哪几个方面写?用哪些方法写?(学生发言,教师点评,及时总结)
五、主旨探究:1、为什么把蜀道写得那么难?2、教师提供各种说法,学生从诗中找依据。(分析比较,教师引导)
六、诗句排列探究,通过诗句的长短表现情感上的起伏变化(整节课节课从形象、感情、语言三方面把握)
结合我班学生实际,我对此设计进行了修改,以下为修改后的版本: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首先请同学们抬起头来,听老师为大家朗诵这首诗。(老师朗诵全诗)现在给同学们一点时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朗读诗歌。(学生自由读诗)
三、再读细品:(一)读好第一句;(二)读好中心句;(三)师生合作,再读诗歌(教师读中心句,学生读其他部分)
四、精读涵咏问题探究:除中心句之外,其他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与这三句又有什么关系?(投影展示)(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提问学生,教师补充)
五、悟读探究(一)作者从这么多方面给我们写了蜀道之“难”,那么请大家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把蜀道写得这么难呢?(投影展示)(学生思考并回答)(二)关于这首诗歌的主旨,历来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常见的有这么几种:1、人生的感叹;2、政治上的艰险;3、送友人入蜀;4、关心故人(杜甫);5、劝明皇不要入蜀;6、讽刺军阀。(投影展示)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依据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六、课堂小结,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与黄老师的课堂相比,我去掉了字词字音、诗句排列两大块的内容,简化了诗歌研读环节,设置了情境导入、加重了诗歌朗读、布置了课后作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考虑到自己所带的班级学生基础较差,起点较低,所以某些程度了降低了课堂高度,更多的在基础功上发力,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是适合学生的。
结语:语文教学之路,漫长又充满奥妙,所幸已有许多珠玉在前,这不得不说是普通教师的一件幸事。只要我们认真钻研,静心求索,多向名师学习,多多反省自身,一定可以使自己的课堂绽放最美丽的花朵。
(注:本文曾在张铁军名师工作室新浪博客及微信公众号上发表过,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