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荣,1978级学生。毕业留校工作,后赴英国、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惠氏制药公司高级研究员。他在一氧化氮作为神经递质的研究中有重要发现,在药物研究与开发方面颇有造诣。
异国挥洒科学才华
——记美国惠氏制药公司高级研究员刘小荣
“大家好,我叫刘小荣。”一位腼腆的中年男子走进了采访室。我们都不禁有些吃惊,一时很难将面前这位憨厚、朴素得像农民的人和我们一直期待采访的刘小荣博士联系起来。但他确确实实就是刘小荣,世界最大的制药公司之一——惠氏公司的首席药物研究员。
刘小荣的言谈没有想象中的睿智和滔滔不绝,但是很直率。对于事物的喜恶他丝毫不加掩饰,对于自己的疑惑他也不装高深,对我们的想法他认真地聆听,就像一个少不更事的、好奇的孩子。
最让人难忘的是他的握手,他很郑重地走到我面前,两脚并拢,伸出读书人特有的纤弱的手,稳稳地握住我的手,用力抖两下,同时加上一个传统式的点头鞠躬。这一夸张而略显笨拙的握手并不让人觉得好笑,反而让我受宠若惊,对他肃然起敬。
刘小荣虽然外表看起来略显憨直,但他身上却蕴含着不寻常的科学才华。他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很少有人能够企及:一家年产药量比整个中国年产药量还多的制药公司的首席药物研究员:主持着占公司重要收入来源的心血管药物的开发;指挥上百人规模的大型实验室;多项专利发明和研究成果得到BBC的专题报道。“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是容纳百川的海量,是不显山、不露水的智者风范。
欲善其事 先利其器
“从小我的学习成绩就很好,是因为家里管得很严。我的母亲是小学教师,而且又是我的班主任,无论在家里还是学校,我都被盯得紧紧的。面对重重监视,我一直都小心翼翼、规规矩矩:上课不敢开小差,放学不能和小伙伴去掏鸟窝,回到家里就只有埋头做作业。当时没有电视机之类的娱乐设施,镇里又没有路灯,太阳一下山就黑漆漆一片,所以做完作业就无处可玩,只有早早地睡了。因为在班里表现很好,母亲就让我当班长,把我送上了“政治舞台”。
一个人的成功绝非偶然,性格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正是因为母亲对刘小荣的严加看管,使刘小荣从小就心无旁骛,只是专心于学业。这种止水般的学者心境也成就了他的今天。
“初中毕业后我考上了高州市的重点高中,因为成绩优异被学校分配到重点班。我的父亲是一名乡镇干部,在学校里认识些领导,所以我还是逃不出家里的监督,只有老老实实地学习。
1977年全国恢复了高考,1978年我正上高一,老师们都鼓励我们报名参加高考,提前感受一下“大战”气氛。我觉得试一下也无妨,便报了名。大家考完后都不怎么去理会结果,考得不理想的自然是人之常情,而考上的都觉得下次一定能考得更好。
我的成绩不算差,只是化学分数比较低,只有79分,不过我是虽低犹荣,因为当时卷面分是100分,高一知识占80%,剩下的是高二知识。高二那部分我没有接触过,所以全丢了,换而言之高一部分我只是失了1分。”
老师和学校领导对我都很有信心,认为我只要再多学一年,非上清华、北大不可。所以尽管我当时收到了湛江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老师们都坚决不让我去,我当然更不会放在心上了。”
本以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但刘小荣万万没想到刚升上高二没一个月,就发生了这件改变他命运轨道的事。
“一直没有把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事告诉家里,因为我觉得没必要。但是父亲知道后竟然大发雷霆,骂我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还闹到学校里要跟领导理论。领导和老师都把原委详细地告诉了父亲,但父亲却像‘吃了秤砣——铁了心’,坚决让我上大学。最后学校与他争拗不过只好同意父亲的意见。其实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父亲也有他的难处,因为当时家境不好,如果我早点出来就可以早点帮补家里。”
对于命运的安排刘小荣是顺从的,不过他没有放弃,依然一步一步地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尽管有时徘徊,但从没有停止过。
“知其所止” 找准位置
刘小荣来到湛江的第一天就遇上了台风,他的心早被这猛烈的台风吹得乱七八糟,他已经分不清哪些是对将来的惆怅,哪些是对新环境的怯生。
“上大学的时候我才16岁,是全年级年龄最小的。因为第一次远离父母的监视范围,我感觉自己像是笼里放出的小鸟,觉得是享受“自由”的时候了。于是我开始不看书了,经常跟着年纪大的同学到处逛,成群结队地去看电影。一年下来,学习成绩不堪入目,我才如梦初醒。不过尽管我大一时放松了学习,但我对化学的喜爱没有改变,我特意把高二的课本带到大学里自学,想弥补基础。”
尝试了“放纵”的恶果,刘小荣开始认真地考虑将来:下海经商要冒太大风险,参与行政自己又不善交际,弃学从文自己压根就没想过。左思右想,他明白学医是他最好的选择。
“大一过后,我开始很认真地学习,经常拿奖学金和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由于我的成绩优秀,毕业后留在学校工作,被分配到药理教研室,而且一呆就是两年。”
1987年,省里为了培养重点科技人才,选送一批人出国留学,刘小荣有幸是其中之一。
没过多久,刘小荣就来到了英国,在GLASGOW大学安定下来。这所大学有500多年历史,浓厚的学术气氛一直沉淀到今天。刘小荣在那里看到了许多在国内还没有出现的科技新领域,了解到世界科学的发展潮流,他感觉到自己的思维从来没有如此活跃过。
“当时我主修两个科目,高校教育管理和药理。就算是英国学生拼尽力气学完这两科也要花费4年的时间,更何况我这个要一边看课本一边查字典的中国人。但是最后我只是用了两年半就完成了,这让很多教授和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说老实话,我并不比他们聪明,可能是因为一个人在外国,人生地疏,没有外界的干扰,能静下心学习的缘故吧。”
“我这个人不怕闷,从小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所以从大学到现在都不断有人说我天生适合搞研究,看来都给他们说中了。在英国的学习比国内紧张很多,我既要学习理论,又要做实验,还要应付许多选修课程,而且我的英语差,大半时间要花在这方面。从踏进英国校门起一直到毕业,我基本没放过假,不像以前有暑假、寒假等等。不是学校不让放,是自己觉得时间太珍贵了,多呆一天就多消费一天(虽然是省里出钱),更何况给我假期我还不知道能去干点什么。不过我的导师都挺喜欢我,因为我比较勤奋,所以他们到各地作报告的时候经常把我带上,拓展眼界之余,也让我有机会见识一下外国风情。”
“我有两位导师,他们都是成就非凡的科学家。其中一位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从当时算起早在27年前他就开创了药理学,算得上是世界药理学的鼻祖,他的事迹被写在世界著名杂志《PEOPLE》里面。另一位主要致力于心血管系统的研究,当时他正在研究一种非肾上腺素非胆碱神经传导递质——一氧化氮,我参与协助。当时从事这种研究的人很少,因为大家都觉得一种无机物不可能是神经传导递质,所以我的导师是顶着谩骂与耻笑过来的,而最后的事实也证明他是正确的:1994年三位美国科学家就凭着一氧化氮是神经递质的首次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我现在主要从事的平滑肌、内皮细胞、离子通道和一氧化氮神经药物的研究就是从我的导师那里延续过来的,他不但启蒙了我,也让我看到了一名优秀科学家宝贵的坚持和勇敢。”
鸟儿尚且知道找一个栖息的林子,人怎么可以不知道自己落脚的地方呢?从当初只为了读书而读书,到如今看到导师走过的路,刘小荣非常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
素位而行
刘小荣没有太多的业余爱好,他整日完全沉浸在药学天地中。他安于平淡,从来不奢望一步登天,不存非分之想,不图一夜富贵。他只知道要脚踏实地沿着某个方向走下去。
“1990年我在英国获得药理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到美国MACOLIN大学攻读博士后,1993被惠氏高薪聘请为药物开发研究人员。
那里的工作非常紧张,公司与公司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竞争都很激烈。因为我不喜欢交际应酬,所以很少参加公司的行政管理,只想专心搞药物研究,时间还算比较充裕。
因为要错开交通高峰期,每天早上我都得六点钟起床,先开车送孩子们上学——两个7、8岁挺可爱的小男孩,然后去上班。一直到晚上再把两个淘气鬼接回来。”
刘小荣的妻子也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家里的事情都是两人互相迁就商量的。刘小荣算得上是一位“模范丈夫”,回到家里他会主动帮妻子做晚饭,饭后会抢着打理家务。到了周末就带着孩子在花园里除草玩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家人其乐融融。
“广东医学院的领导一直都很关心我们海外校友,尽管相隔重洋我们从未中断来往。这几年母校发展迅速,每一天都在变化,作为广东医学院的一分子,我努力寻求能报答母校的机会,所以经常利用长假回校作学术报告,把国外最新的科研进展带回来,并与母校的实验室合作开发新药物,为母校的科技发展尽微薄之力。”
2005年7月12日刘小荣博士被广东医学院聘请为广东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
(摘自《桃红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