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声音

    ----观《音乐之声》有感

重温经典电影《音乐之声》,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好的爱情、崇高的爱国情感令人动容的同时,影片中的爸爸和孩子们的相处模式、家庭教师玛利亚带给这个家庭的变化也引发了我一点点对于家庭教育的思考。

教育好声音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电影中,有个镜头既有喜感又让人深思:前奥地利帝国海军退役军官上校冯.特拉普哨声一响,七个孩子就从各自房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出来,排好队,站得笔直挺拔,并按水兵操练的要求通报自己的姓名。在外人面前,特拉普多么地自豪啊。是的,在军队,他一把哨子能指挥千军万马,在家里,一把哨子,他也能驯服自己的七个淘气调皮的孩子。在上校特拉普看来,哨子就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工具,哨声也一定就是教育的最好的声音吧。如果不是,他又怎么会把哨子给刚来的家庭教师,他又怎么会要求家庭教师认真学习哨音所表达的意思呢?不过,特拉普的哨子和哨音终究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父亲给孩子们请来的家庭教师一个个被迫离开,最短的才呆了几个小时,他的家里死气沉沉,没有欢笑更没有温暖。孩子们对父亲除了敬畏,恐怕没有别的情感,至少他们不敢表达出别的情感。

无独有偶,我曾经有一个学生,爸爸是少年犯狱警。也许是因为见到了太多的失足少年,爸爸当然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孩子重复他所管教孩子的老路,所以他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严格。他的家里备有电棍和皮带。当孩子偶尔犯点小错时,立马用电棍和皮带伺候,家里常常响起皮带的鞭挞声和孩子的号叫声。就这样,在爸爸的电棍和皮带抽打声中长大的孩子在家温顺的像一只小绵羊。可是,这个孩子回到学校却判若两人,给同学老师惹得麻烦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慢慢的,这个孩子成了问题学生。当老师一次次请这位狱警爸爸协助处理孩子在学校惹下的麻烦时,他怎么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孩子“坏的这么彻底”,因为孩子在“狱警”爸爸的眼皮底下,在家里,儿子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无论是电影中的7个孩子的父亲特拉普上校,还是生活中那位“问题学生”的狱警父亲,他们都没有明白,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他们不是指挥千军万马的上尉,也不是看管改造犯人的狱警,他们的身份只是一位父亲,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面对自己的孩子,海军上尉和狱警爸爸最好的教育声音应该是“父亲的声音”-----以父亲的身份关爱孩子,以父亲的身份严格要求孩子,以父亲的身份与孩子平等的交流。

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去感受教育好声音吧。当第十三任家庭教师玛利亚走进这个家庭后,她做了什么?面对孩子的恶作剧时,她的包容让孩子们惭愧;当孩子们在雷雨之夜害怕不敢睡觉时,她的爱和歌声帮助孩子克服了恐惧。她亲手用窗帘给孩子缝制郊游服;她和孩子们手牵手奔跑在草地上……就这样,淘气顽劣的孩子们变了。当上校从维也纳外出回来时,他看到的是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的孩子,懂事体贴的孩子。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是家的温馨和快乐。玛利亚无声无息的她走进了7个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她用一颗 “母亲心”唤醒了七个孩子。而当特拉普上校也能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时,当他微笑拥抱孩子时,他才做了一个真正的爸爸。

教育好声音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教育好声音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现实生活中,老师教育不好自己孩子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于是在坊间流传这样一种说法:教师子女教育问题“灯下黑”。结合上面的例子我们也许能明白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吧。很多老师回到家中,往往还没有脱下自己的“老师”的外衣,在家庭教育中,还是在扮演老师的角色,而丢掉了父母的身份。显然,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好声音就是父母的声音。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两句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想,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当好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应该褪去自己另一个社会角色的身份,以一个父亲母亲的角色和身份去爱孩子,去教育孩子。常言道教无定法,可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的“教不得法”。我想,虽然没有可以让人直接套用的公式化的好教育,但是,在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父母还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发声”。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最好的声音一定就是“父亲的声音”和“母亲的声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