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回的年味,回不去的乡愁

庚子年的最后一天,放完烟花,吃好饺子,全家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无聊的春晚。娃守岁的兴致比我高,从放寒假开始就喊"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娃是真的打算三十晚上熬一宿,春晚看的很入迷,虽然只坚持看了半小时,此后就转战打游戏去了,但是坚持一定要熬一宿,比我小时候过年的劲头还大,娃坚持要我陪他熬一宿,天真的娃不知道熬一宿对他的这个快四十岁的妈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妈妈的黑眼圈、眼袋、皱纹,离四十岁又进了一步。

不知道是因为时代变了,还是我年纪大了,越发觉得过年没什么年味。小时候我可是很迷赵本山的,一定要看到本山大叔,没有本山大叔的春晚是不完整,现在的春晚满屏流量明星,怪我没啥见识,他们一个个是谁我都认不清,小岳岳的相声好像也不怎么搞笑了,春晚成了我大年三十晚上刷手机的背景音乐,关掉电视不看春晚好像觉得不像过年,不想打破每年看春晚的传统,不关掉好像又没什么好看的,于是就变成电视开着没人看,该刷手机的刷手机,该打游戏的打游戏。忘了说了,整个春晚,我只记得60岁的刘德华和倪妮直长白的腿。

小时候物资匮乏的年代,极其盼望着那顿丰盛的年夜饭,过年的新衣服,还有那10块、20块的压岁钱。现在吃年夜饭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少吃,吃完后还要多喝几杯茶解解腻;过年也无所谓新不新衣了,消费欲望很低;小时候拿压岁钱就去买糖吃,短暂的实现买糖自由,长到这把年龄不光没人给压岁钱了还要戒糖戒碳水。在当前的社会,日常生活物质的丰富,让人们不再对过年有太多的期待。

过年果然还是小孩子最开心,但是现在的小孩应该没我小时候过年开心,小时候能三五结伴满街游荡放鞭炮,变着花的发明一系列最新的放炮流程,没人盯着写寒假作业,不需要天天钉钉打卡,整个寒假只需要吃好、喝好、玩好就行了,听着麻将的碰撞声和斗地主摔扑克牌的声音,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过个大年。小时候玩鞭炮也是扛把子选手,迷恋过年时四处弥漫的军火气息,在硝烟里吮吸硫磺的味道,鞭炮过后烟雾迷漫,超级迷幻朋克,没有硫磺味道的春节怎还有年味呢?

长大后,离开小镇,来到大城市读书,回家是一张张春运的火车票。曾有一年,为了我俩春节回家的绿皮火车票,我家老林曾在上海站广场的寒风中通宵排队,那时他还是小伙子,坚持下来全靠小伙子睡凉炕的精神。在春运结伴回家的旅程中,我俩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现在有了12306和移动支付,当然不需要再为了一张春运的火车票彻夜排队,更不需要从黄牛那里买票了,但是好像春节回老家的迫切感也没那么强烈了,是因为我们在外扎根老家好像越来越远了?还是因为4G、5G、微信的发展让我们与老家亲人的交流更日常化了?

最可能的答案也是最扎心的答案:因为我们长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找不回的年味,回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