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巨流河》有感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在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读到,心中感叹着延绵五十多年的同学之情、思乡之苦。全书文字并不华丽,情节也不是特别引人入胜,但是读完却觉得如此平淡的文字,演绎的竟是如此厚重的人生。读后心情非常沉重,感慨颇多,却始终不敢归集出对这部鸿篇巨制的感悟。仅谈两点感想吧。

    一是有感于乡愁。因为信仰的差异,当年200万人随国民党逃至台湾岛,茫茫台海,隔断了多少人的思乡梦。“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先生的诗,让归乡无望的游子们更深地体会到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家、国的担忧与期望。作者在书中也无数次地谈到乡愁,谈到横亘数十年后的团聚,谈到无法归乡的父辈们的遗憾,我等虽无切身体会,却也随着人物的命运而仿佛身临其中。

    二是有感于“南开精神”。在那个“天下之大,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在战火延烧的岁月,炸弹声、警报声伴随着读书声,南开的师长们联手守护着这一方学习的净土,坚毅、勤勉,大批满怀爱国情义的年轻学子们,在朱光潜、吴宓等一代文化大师的悉心教导下,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境地读书报国,舍生取义。而抗战八年中更大规模的大学内迁,如中央大学、北平大学、同济大学等的内迁,更是在“保全国家元气”之目的趋使下的一场大迁移。“物质之损坏有限,精神之淬砺无穷”,青春不止诗和远方,还有家国边关。“诸事可变,南开精神不可变,一致为公,始终不渝。”这种以“南开精神”为代表的爱国、治学,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强烈释放,经过抗战烽火的洗礼不断升华,成为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巨流河》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