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文送给我三个月来所认识的所有有趣的灵魂。
1.因隐私问题,本文所有人名、地名均采用代称。
2.小荻老师的这本《破冰》我并没有从头到尾完整地读过一遍,所以想要思维导图的可以绕道走。抱歉。
3.只是实践,说体会,并不太像书评。再抱歉。
场景一:自我介绍
1.1 初次。首次以真实的自我来做自我介绍时,是在未来大学线下活动——趴趴派的奇幻漂流时,那时活动已经进行到尾声,行动官让我们每个人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算是一个完美的收官。在活动结束来做自我介绍,根据《破冰》里提到的,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氛围。因为人在沟通时,情绪脑排在视觉脑前面,在大家都比较放松的场景里介绍,比较没有压力。我之前并没有做什么准备,只是想着,这些人以后可能也不会再有联系了,大胆做一次自己又何妨?我那时已经把“阅读与文字就是我的信仰”这种令人不可思议(或者被误解为装x?)的话放进了我的自我介绍里。换句话说,我开始接受了自己的人设。但是当时并没有受到很好的回应,可能是我组织语言不够熟练吧,最后看他们的友圈,还是对我科研经历有些好奇。我有些失望,但这已经迈开了第一步。
1.2 再次。再次自我介绍时,是去辰选营时,我显的更加熟练一些,但是我想也许是我对于自我的认知更加清晰,同时不害怕别人的非议,这点真的很重要。我想着,我为何一定要去尝试破冰,自我介绍,那是因为和之前的同学交往不同,这些链接并非是外在自然而然给予的,而是我努力去尝试获得的。那么,我对于别人的价值,那就很重要。相同,别人对我的价值也很重要。在《破冰》里提到的,差异性能够让人第一时间记住你。如果我仅强调阅读,其实不够,如果我说,我是理工科男里阅读文学社科最多的人之一,这样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因为据我个人经验,在理工科院校里和我类似的人少的可怜,如果有,我和他早就成朋友了,哈哈。
场景二:寒暄问候
1.1 第一阶段:不适应。在三个月那么多次和自己完全不在一个圈子里的人接触时,会很频繁地感觉到无所适从。特别是在暴露自己弱点的时候。很不幸却又很幸运的是,这三个月YG 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处于这种情况。还记得第一次活动中午饭结束时,我和SD一起去看下情况,其实我当时并没有第一时间表达出我的感受,客观上,我真的是半个路痴,我完全没有方向感细胞,同一条路,来和去对于我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能记住路,全靠图像记忆和一点空间想象力。如果进入城中村或是没有标示的K歌房,我绝对困住。但是SD并没有怪罪我什么,而是投入到下一环节。这种对于陌生人的信任让我有了一点放下戒心的勇气。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刻意练习,我变得自信很多。我开始刻意去观察,去思考一个人在面对陌生人时,会讲什么话,又靠什么找到话题,又如何深入,而不是随缘这么简单。
共同的经历,共同的话题,其实就像是书里所说的,一个陌生人愿意和你交流,如果不是出于其余价值方面的考量,仅仅以情感(价值)来衡量的话,那就是找共鸣。共鸣实在太重要了,很多年以前,我和朋友聊到,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得下某些貌似艰深的书,觉得受了影响,那是因为得到了共鸣。那么,去和陌生人交流就要一开始达成高级的共鸣吗?我想不是的。一个人在没有深入了解之前,普通人很容易标签化去评价他,这也是我避开谈我的求学经历(尤其是对老乡)的原因。寒暄问候的意义就在于此。彼此达成了一定的基本了解,后期才有可能深入沟通。至于浪漫,我个人把他理解为某些人心理的一种需求,是自我与环境的共鸣。
1.2 一席师。古话说的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当我听到那个人说的话的时候,开始有一种声音:其实我一开始拒绝这种言辞,即便他是正确的。为什么?因为你还在自己的舒适圈。所以你对于别人说的话难以第一时间接受,你会觉得你下不了台。特别是那些不舒服的话,众目睽睽下的话,真是所谓的良药苦口。你什么时候能够对别人说话产生强烈的共鸣,什么时候觉得当别人一说这话,你就会开始在脑海里,不断地自我反省。“说你呢?”然后你脑海里开始有一种声音,那就是他说的话全是我内心想表达的,我想突破的。这个时候我想着,这就是所谓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换个例子来说明。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你读一本书,你想从这本书里面得到某句话,可以切实解决你的问题。这就是所谓淘金式阅读。可能这句话,你需要花费长时间的精力去寻找。把更多的时间是浪费在接收无意义的信息。即便是对大多数人都有意义的信息,但是当你当前不需要的时候,它对你来说也只是无意的。但其实我认为,如果能和朋友进行一次深入的沟通,或者说他能够一语惊醒梦中人,那就达到了同样效果。这也算是一次阅读——你和朋友交谈10分钟,然后得到了一个回馈、一个建议又或者是一次责骂、一句抱怨。这样的机会我有过几次。而这仅仅在几次简短的交谈里就体现出来,可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于陌生人来说,这种能量会放大,因为熟人不太可能一下就去揭你的短——并不见得都是家长里短、那种调料式、在《破冰》里被形容为描述共同经历的层次。比如说在第一次线下接触,我遇到了一位朋友,我想可以定义为朋友。刚认识的,他说“你为何执着于过去呢?”这种滞后性的反应。怎么说?这句话其实对我后面的好几个月都产生影响,这是真的。我开始不断地去思考,我以前做得不够的地方,我会发现那些都是已经过去的事,是沉没成本。无论你如何想着过去的事,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他都已经过去。能否对你未来产生影响,这取决于你现在的想法。你的心态。还有一次也仅仅是在最后一次活动的饭桌上,有另外一个朋友。CQ,她说你是否联系了JC,因为JC在早上并没有到场。我当时想说,因为这是我主动联系的,我有一直在关注她,但其实上一周多,由于工作繁忙,再加上复盘的内容比较多,其实我并没有办法将足够的精力放在和他互相了解上。换句话说,我实际上是在推诿,或者说已经在撒谎。我想这也只是我认为自己下不了台面而已。CQ看上去比较高冷,其实她很在意别人,关心别人。这种也可以作为是真正的朋友。我之前曾经遇到过,只会说漂亮话的那些人你认为他和你做了朋友,他似乎和你走的很近,但是如果有利益的纠葛的话,我想你还是要小心为上。笑面虎。你可以这样总结。这时候区别就出来了。
1.3 主动。主动是发生在我多次在打的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司机都是比较愿意去聊天的。像是我在S城去到码头的时候,我发现就是说,因为我打的是出租车,而不是顺风车,他就会说出租车的司机比顺风车的司机,要明显熟悉路况,可以开的很快,他们能够准时将你送到目的地。这点,其实很不容易,然后他又说到了早些年在没有查酒驾的时候,他是怎么样开大马力。这些英雄事迹固然是一个有经验的司机,又或者说是作为男人之间的一种闲聊吧,因为男人大多数都爱炫耀自己过去的战绩,这点,你若是这种视角,我不可否认。但是换一个角度,你能从这司机上学到一种宝贵的品质,叫做安稳。那个司机跟我说,安全第一。现在的人都太过于追求速度,而不把自己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这也是很多车祸发生的原因。宁可去等待1分钟的红灯。不要去抢3秒的绿灯。不要去抢时间,因为你永远无法赛过时间。时间是上帝的武器,你可以这样认为。我在另外一个司机上面,得到了另一点经验,就是说当你和那种很长的大卡车,很接近同行的时候。尤其是高速路上,你不然就直接超过他,不然就和他永远的保持很长的距离,因为当大卡车拐弯的时候,他的离心力导致他的甩尾幅度特别大,这个时候会有一个很大的盲区,他不可能顾及到大卡车后面的东西,这个时候在他的同侧,就特别的危险。同时,大卡车的刹车并不能真正刹死。他们的刹车距离都特别长。所以当如果有什么小动物,在他前面的时候,他难以选择去拐弯,他会衡量自己的损失。比如说你在悬崖边上,悬崖那种山路。那种就是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峭壁,当你拐弯的时候你直接就会直接掉下去,所以你这个时候只能直接往前冲。如果那个不是小动物,而是一个人,他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只是道德负罪感更重。即便他知道那个状态,自己会担很大的刑事责任,但是当他拐弯的时候,他自己就没命了。他的本能会驱使他去这么做。当然,这只是那个司机的一面之辞,站在科学的立场上,他说的话这里只作为他的一点个人经验参考,我并没有能力去证明这句话的真伪性。但我很享受这种对话。
场景三:深入沟通
嗯,这样的次数发生了太多太多了,我真的觉得很幸福,我现在稍微想了一下,就有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与ZY的一次缘分,他是那天是在开学典礼上碰到我的,然后我是他之一,我觉得他是在这个活动中和我认识是最密切的,和我接触也是最多的,那天晚上我们住的是同一个宾馆,我开始和他接触,介绍我参加这个活动里面的一些情景。当时他听得很兴奋。他问我为什么会参加这个活动,如何和你的身边的说你参加这个活动的意义是什么,我说对于别人来说,跟别人介绍我只能说......我只能说,这就是浪。嗯,因为对于那些比较虚无缥缈的东西,那些类似鸡汤的话,我只能放在后面几个月去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去体验去尝试着总结这些话。我想这些所谓的去寻找自己去看自己去看世界,去认识不一样的人。这些话有些虚无,如果说是构建一个社群,一个能够互助成长的社群。这个会实在很多,但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能让你去进步、去体会、去探索内心的东西,然后去分享、去帮助自己成长,进而帮助他人成长。参加活动的时候,第二次和他交谈,我明显感觉到,我受到了降维打击。这是我目前为止完整地承受了一次,我那个时候陷入了一种比较迫切的感觉。深入沟通,并没有做得很好。我当时和他聊了很多,去聊年轻人的迷茫,去寻找一种解决的办法,有时候我会觉得有些问题是无解的。特别是大城市的房价。想着那时候我还是他以自我为中心了。其实按照我这种性格人来说,应该要倾听为主,后面才去展示自己。4P原则。就是要说,作为比喻,还是以书为例。当你打开一本书,你没有想好你要从这本书里得到什么,又或者说你能够感受到什么。你只是轻易地翻开这本书,又随意地合上这本书。不曾想过。如果说你这本书没有再有下一次拜读的机会,那么你这样就是一种极大地浪费。《破冰》里说,就是人脑在沟通时,一共有三种脑回路,当你的爬行脑不能满足,就是说是基本标准没有达到,深入沟通难以持续。我发现,TOP原则,就是首先有个目的,TARGET,然后再言之有物,OBJECT,然后再找到那个PATH。像我这种人,去做深入沟通时,必须要做好一个准备,具体来说,就是说你脑海那里有一个结果,一脉树根,要能够,脑子里去想去比较。就是有一张图。
第二个例子,第二次深入沟通,就是在我给SD做生命故事的时候,我当时提前做好了准备。我的脑子里有一张非常明晰的时间轴,其实我当时是已经写下来了。然后我按照这个时间轴,大概共有16个问题,16个关键词,我按照关键词一个接着一个去,让我的CP去回忆这段感情里面的所有东西,这个首先,是我就变得非常高效,我自我感觉很舒服。我发现我沟通的过程中会变得异常的轻松。这样的沟通,我称之为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沟通。对我来说是一种最佳的模式。后面当我想他人他是这方面的沟通的时候,我脑子里我先回去构造几个关键词这一点在后面,其实屡试不爽。我尝试与亲人,就在我这几天在家,去一起思考,去努力。去这样沟通。效果还行。
场景四:群体交流
1.1这个是我在YG体验体会比较深的,就是我们会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能够一群人坐在一起,就是像互助会那样,但是我觉得这不仅仅是那样。因为我们内心不自觉地遵循一种规则,敞开心扉去沟通,去交换彼此生命中最感动的故事,又或者是最伤心的故事,最开心的故事。我越到后面越形成了一种习惯,我每次有感觉到非常强大的能量,一种感动,因为我发现,我的感情,我的所有所有能量全部都释放出来,我能够用一种很大的精力,就像是做高考题,去用一种很大的同理心,去感知一切。去感知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说的每句话。难道每一句话都可以去思考么?我觉得就是说,我去认真思考,这些话从我的内心能够真正懂吗?真正的感同身受么?我想问的我作为一个真正倾听者应该做到的事情,首先是能够去努力地去倾听,这一点,在我最后一次行动的气球环节,还记得我做一个倾听者,我做到了我的第一次极限。我从头到尾能够去体会,其实当时我个人状态就非常好,尽管忧伤当时笼罩了整个场地,但也许我早些年习惯了这种场域。自己一些个人的原因。我去努力地从头到尾听着每一个人的对话,我想着故事的背后,人生的多样性。真的难以忘怀地,也许不是那些话,而是那种感觉,那是藏在潜意识里的,最真实的一种感觉。
1.2 嗯,到了后期。其实具体些。是到家里之后,我经常有机会去参加一群人的交流,但是我个人感觉是一种寒暄,是一种比较过年常见的,其实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沟通,很努力在沟通的一种情况。这个时候我会去稍微去看一下别人的肢体语言,就是只一下,我发现其实自己,如果我做得到慢慢地,更用心的去倾听、去观察,可以得到一些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可能是关心,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嗯,其它感情。但是我想我用正面的眼光去看待,这时候,负面能量也会变得难以接近。
总结:其实在大概三个月前,我就打算写下这一切。认真去体验这一切,如果当时能有记录的想法,每日输出,并且融入实践,我想我会有更多的体会,来验证这本书,又或是其余相关的书籍。也能够完成我的flag。但是我想这不要紧,后期还可以有另外的机会,一切都还没有结束。这些还可以再继续,这本书没有读完,就代表我还可上升,还可将缘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