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6 对待疾病的慈悲心

图片发自App

今天读完了《平常禅》一书,短短的不足200页,比昨天的《恩宠与勇气》薄了一半多。作者用非常平实接近大白话的语言讲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禅修。

平常心禅是美国本土建立的现代禅宗。它提倡修行者要在平平常常的当下过日子,保持身心的高度觉知性。如何在静坐中对纷扰的念头“贴标签”,帮助发现自己意识层面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设限。它教导修行者采取不逃避不抗拒的心态与自己的愤怒、烦恼、焦虑、恐惧、痛苦等负面的情绪共处,在接纳中实现心的拓宽,领会苦与空性的真谛。书中对日常的静坐禅修,各种负面情绪的转化,工作中的困境,利他互换和慈悲心的养成提出了非常实用的修行方法。

作者艾兹拉•贝达曾经做过老师、电脑程序员和木匠,得过癌症,并从事过临终关怀的工作。他在书中也列举了大量的疾病和临终关怀的亲身经历,与昨天阅读的《恩宠与勇气》里的观点呼应一致。

对于疾病的慈悲心,两本书都指出病人应该从对自责和穷究原因中解脱出来。疾病的形成可能有身体、心理、环境、遗传、生活方式等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现代思潮里把疾病归罪为病人的道德和心理缺陷那样的简单武断。

病人对己的慈悲心就是要摆脱简单认同自我缺陷的负罪感。病人只有从自责和自怨中解脱出来才能集中注意力做出真正恢复健康的清醒选择。而周边的人也应该克制自己对病人病因的主观臆断,并觉察自己简单粗暴的归因是否投射了自己的恐惧或者优越感,而不是对病人真正的同理和慈悲。

在病人选择传统治疗或者另类治疗方案之前,别人可以协助提供评估意见。一旦病人选定了自己的治疗方案,就不要再提供任何咨询。此时他所需要做到的就是全力支持,不然只能徒增病人的疑惧。倾听便是帮助,倾听便是给与。

两本书里都提出疾病和痛苦可以被视为道途及导师,应采取不逃避,不抗拒,接纳包容的态度。只要愿意经验恐惧,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有时候像死亡一样的感觉只不过是由一些强烈的肉体感受和根植于内心的信念造成的,接纳它就能放下惧怕和执着。所以保持轻松的心情,刚柔相济的交互运作就是解脱之道。不管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当下所发生的一切才是真实的人生。那种认为只要努力够了就能解除痛苦的想法只不过是失控的无助感和恐惧的心念作祟罢了。

所以不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看成坏事,看成是对过去行为的处罚,反而把它当成消除业力的机会,把每件事的发生当成可以增加慈悲心和服务他人的机会。这是《恩宠与勇气》中崔雅的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2-06 对待疾病的慈悲心)